一些老师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只顾着标新立异,却忘了适可宜止。数学作业“数一亿粒米”,便是如此。这名老师在布置作业之前,缺少了对作业内容的科学把握,“数一亿粒米”就明显超过了学生能力的“度”。这名老师其实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知道自己把握缺“度”,说“可能我估计错了米的重量了,明天不用带回学校了”“如果今天晚上没有时间完成不了,就放到周六日的时候再完成吧”。
这名数学老师在创新教学中的第二个不足,正是发散性思维的局限。其实,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已经学习过“万”的概念。从“万”到“亿”,化“亿”为“万万”,比起“数一亿粒米”看似降低了难度,其实是循序渐进,条条大道通罗马。又比如今年五年级上册的小学语文课文约有13万字,“一亿”就是要读769本语文课本,学生翻翻书同样能感受到“亿”的概念。要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首先要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谨记的。
“数一亿粒米”这份作业,其实并不“奇葩”,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老师本有很多机会扭转局面,引导家长与学生发散性思考,但他明显没有准备好。家长都已经在群里质疑“怎么数”了,老师还呆板地回答“一粒一粒地数”,根本没有读懂家长的潜台词:“如果正常地一粒粒地数,是无法短时间内数完的,所有学生都交不了作业。”如果这名老师准备得好,引导家长另辟蹊径地“数”,可能最终收获的是网上的一片赞誉。
从老师与家长的对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家长群”其实已经变成了“作业群”,形成了“老师布置作业—家长监督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不了找家长—家长完成不了找老师—老师再指导”的课后教学链条,这其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更希望家长是“后勤式”陪读,只做好后勤工作,只有在孩子想尽办法也完成不了时,才给予帮助;又或者是“伙伴式”陪读,做孩子的“大同学”,自己在一旁学习工作,让孩子自己做作业,给孩子一个学习型家庭氛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