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小学老师布置“数一亿粒米”的家庭作业,引广泛争议,有好事者算了一下,父子两人一起数米,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数,一年下来都数不完。因此,此类新闻一出,网上是呈现一边倒的批评声音。尽管后来布置作业的老师解释说:这作业其实是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不是真要学生拿出1亿粒米一粒粒的数。
其实作为老师,他也是人,也知道按照正常的步骤是很难完成这样的作业的,而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是有他的意图的,绝不是仅仅是“数”那么简单。作业的目的是开发学生与家长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可能这个才是最主要的,但是很多人不明事理,在不清楚事情真相之前,想当然的对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愤愤不平,或许是没有想到老师的苦心缘故。
这样的情况,在外国也出现过,我们来看看哈佛大学入学的两道面试试题,估计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2.中国有多少辆汽车?
……
看到这样的面试题目,尽管很多人也会一头雾水,但也有很多人说是好题。相信作为一个行将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看到这样的试题,估计紧张得不得了,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与反应能力,是根本不可能获得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的。但是就是这样的题目,美国的顶尖大学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试题考查的是人的思维,确实用普通的思维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一定的思维应变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很多学生非常缺乏,尤其是中国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能力。
我们时代,不仅需要呼唤具有应试能力的学生,更需要有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发散思维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国家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因此,多点包容,多点鼓励,会让我们教育更适合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