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个月,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举办期间,一个网友“创造”的词令人印象深刻——内马尔滚。内马尔滚,是对著名球星内马尔倒地后连续滚动三周半的恶搞,是球迷对内马尔疑似假摔的不满和吐槽。假摔,足球运动术语,指球员假意摔倒。而假摔的目的,是为了蒙骗裁判博取同情,是为了得到好处。球场上的假摔令人讨厌,其它领域的“假摔”同样令人讨厌。
今年6月,发改委要求国有重点景区“十一”前降价让利于民。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的有30个,降价幅度达30%以上的有29个。但是,据媒体报道,也有景区降幅较小,只降了那么三五元。更有甚者,耍各种花招明降而实不降。如此降价,无异于“假摔”。
景区降价“假摔”,价格看似“摔”了,其实没“摔”,起码没“摔痛”。比如湖北某著名景区门票从98元降到95元,你说票价“摔”没?“摔”了!而且“摔”得非常有技巧,刚好超过了3%,这幅度够“摔”了。但这只有3元的“摔”,就跟那五毛钱就能买来的电视特效差不多,上不得台面,骗不了观众。
在相关部门这些“裁判”面前,有的景区既不想“受伤”,又想给足“面子”,于是便玩起了花式“假摔”的花招。“假摔”即便一时骗过了“裁判”,但骗得了千千万万双眼睛吗?本是为了让利于民的降价要求,却成了“假摔”表演的舞台,令人哭笑不得。
要求提了,政策明了,但要某些景区降价,比割肉还难。景区降价“假摔”,多是为了两个原因:一是降价意味着直接降低收入,平时赚得还不够,“十一”这种关键“场次”自然要出尽全力“抢分”,为了获得更多好处,那就“假摔”吧;二是有的景区天赋好、能力次,降价就意味着他们要从别的角度去引导游客消费,要搞全域旅游,要提升服务质量,费脑更费心,于是懒惯了的景区干脆“假摔”,被戳穿了,就破罐子破摔。
“假摔”意味着不公平,得治!球场上,发现球员假摔,裁判往往会口头警告,屡教不改或态度恶劣,则掏出黄牌警告。“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摔”可耻,“观众”看不起,这景区迟早也得“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