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湛江日报报道,雷州客路镇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工作亮点是“三个精准”——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增收精准。这“三个精准”值得点赞。同时,我们更应从中学习的,是如何在精准扶贫中重视“市场”、对接“市场”。
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精准找出“贫”之根本,再对症下药去“扶”。如果只看重“扶”,而不思考怎样去挖起“穷根”,那么时间一长、力度一减、劲头一松,终难免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返贫”。虽然看起来各有际遇,但根本原因都一样——穷根未断。对一村一地而言,穷根往往是“与市场脱轨”,有的是由于交通不便,有的是由于没有产业,有的是由于产品低端,有的是由于部分村民懒散……又或者各种原因皆而有之,但归根究底,就是与市场脱了轨,好的产不出来,差的卖不出去,即便卖了,也是贱卖。如此下去,不穷才怪。
各方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广大贫困村贫困户真正认识“市场”、尝试开拓“市场”、学会占领“市场”、避免脱轨“市场”的过程。客路镇的“三个精准”,其实是以有效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客路镇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参股分红的模式参加扶贫项目,并以订单、回购等拓宽销售渠道。如“书香种养合作社”通过与帮扶单位广东医科大学“农校对接”,直接把鸡、羊、蔬菜等配送到学校食堂;水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则由省农垦集团回收。产品卖得出而且卖个好价钱,在村民看来,扶贫施策就是精准的,项目挑选也是精准的。而以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参股分红的模式,可以保证每户贫困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增收也是精准的。但我们要记住的是,“三个精准”始终是以有效的产销对接为基础的,脱离不了“市场”。
如客路镇般,有的镇有好几条贫困村,而每条贫困村均有各自的帮扶单位和脱贫项目。笔者认为,这些镇最应该做的,就是让各贫困村真正走市场,以“无形的手”拉动脱贫,同时又要适时发挥“有形的手”作用。其一,要让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更多地参与走市场的各环节。有的村干部和贫困户,存着这么一种思想:我就负责把地种好,把产品交给扶贫干部,然后等着分红就好了。至于今年种什么、卖到哪里、定价多少我不用管,相信扶贫干部就好了。始终不参与走市场,村民不过学多几种农产品种植方法、到企业打工积攒了一些工作技巧罢了,对“市场”始终陌生。其二,镇要适时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有意识、有远见地规划镇产业布局,既可以“一村一品”,又可以“串珠成链”,不墨守陈规,不拘泥形式。什么时候该“出手”,怎样“出手”,所依据的都是对市场的客观判断。
最后,想给各贫困村提个建议,产业扶贫之精准,是因为其尊重客观规律、考虑客观实际。走市场也是如此,请多点脚踏实地,多点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