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2018年湛江市“阳光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在湛江市第二中学举办。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各区创文受检学校、市直属各校的心理辅导室负责人、心理老师等共160多人参加培训。 (10月20日《湛江日报》)
10月19日下午,笔者到湛江市第二中学,采访在那举办的2018年湛江市“阳光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活动。这一趟采访,其实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从当天市二十八中的介绍中,笔者突然觉得,或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步棋,而在其背后,下着一盘关乎城市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提升的大棋局。
如今,越来越多学校、老师、家长已经认识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却仍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们压力山大、负面情绪的源头。
在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加之“分数压力”的层层下沉,便会经常对那些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成绩上不去的学生好好教育一番,有时还会向家长吐槽几句,让家长回到家再一次对孩子进行强化教育。如此这般家校合作的出发点虽好,但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诸如恐惧、执拗等负面情绪。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仅仅针对学生,老师也应得到相应的辅导。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着怎样建设好校内心理辅导室、怎么设计更吸引学生的心理教育特色课程,而忽略了这些导致负面情绪的源头,那么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就肯定打折扣。在这方面,市二十八中提出“老师心理健康,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该校组织了一系列培训、讲座帮助教师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孩子捧成了掌中宝,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孩子出了家门、遇到挫折,很难自我调节,往往被坏情绪牵着鼻子走。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工作的压力和怨气等,都会因为孩子随便一次“不听话”而引爆。市二十八中就注意到这个问题,让家长到学校听相关讲座,还邀请家长参加“教练型家长”培训活动。由此可见,家长教育其实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的寒暑假。这两个长假期,学生离开学校,家长忙于上班,学生往往成了“自由散养”的状态,如果引导不当,其心理健康很容易就受到损害。努力了一整个学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难道甘心在这寒暑假里“放假”吗?当天培训中,其中一项内容是关于校园心理辅导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在创文测评中的对比。笔者当时在想,我们在突出“对比”的同时,能不能让他们有更多“联系”呢?特别是在寒暑假,我们又能不能完成从校内心理辅导室到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接棒”,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在线”呢?有没有可能搭起一条桥梁,用火热朝天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去点燃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的星星之火,让更多市民受益呢?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好办法,又能不能给社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点启发和借鉴呢?社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又能不能如教育部门般系统化推进心理健康辅导特色社区、特色工会、特色岗位的创建呢?
当越来越多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愿意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而作出良好改变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从中收获更多“文明福利”,文明城市又多了一分“创建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