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上一辈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农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是农村社会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也是强化乡土民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动力源泉。给予乡土文化足够的解读、尊重和运用,必将使其为新时代各项建设添彩。
我市乡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体现上一辈农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物质便有饼筐、鱼卡、牛嘴笠等竹制品,石秤砣、石磨、古法制糖工具等石制品,还有木犁、扬谷机、弹棉花机、粗瓷碗等等。这些物质形态的乡土物质用具,再现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展示了长辈们过去劳作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客路本立小学设立“本立乡土文化博物馆”,并将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坚持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向学生讲解展品作用及使用方式,让学生了解过去的生活情景和生产知识,自觉接受乡土优秀文化熏陶,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热爱家乡,培养起乡土之情、乡艺之乐、乡仪之美。这一以文育人的创新做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培树了进取精神,着实值得点赞。
不过,应特别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必须秉持不断延伸和发展的理念。既要切实做到积极地传承,在保护乡土原生态文化、赓续乡土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基础上,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新生态乡土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物质载体,也要进行全方位的传承,兼顾乡土文化物质表象和文脉的传承,以及去粗取精地传承乡土文化载体的人际交往规则与沿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要这样,才能让乡土文化更多地融入今天的校园文化中去,使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发挥其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
期待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