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期。省环保督察组下沉我市督察时,也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问题。记者从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获悉,为切实抓好扬尘污染防治,各部门齐抓共管、联防联治,在加强工地扬尘污染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控制、码头扬尘污染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严防严处。(11月15日《湛江日报》)
扬尘污染是影响湛江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实践证明,只有动真格、出重拳,盯得再紧一些、抓得再准一点,才能让扬尘不再“满天飞舞”。
湛江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大小工地铺天盖地,只要“动土”,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扬尘污染问题。可以说,这几年我市在扬尘治理上,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多种措施不断深化,专项治理也是接二连三,但具体实施、执行效果却很难让老百姓满意。一方面,扬尘治理部门多而杂、执法手段较为单一,再囿于以罚代管、一罚了之,使得治理工作成为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另一方面,一些施工单位基于利益考量和工期进度,冒着被罚款的风险“顶风作案”,甚至“破罐子破摔”。
不可否认,扬尘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而且扬尘治理容易反弹,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工作上不能靠一时之举,必须把“天天都是治理日”贯穿始终。最根本的,还得以铁的手腕依法治尘。从法律层面看,《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整治大气污染的法律,《新环保法》的“按日计罚”不可谓不严,关键要拿出法治姿态,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地开出法治的药方,确保扬尘治理全方位、广覆盖、无死角。对建设工地和单位而言,如果不依法落实治尘措施,无论有多大规模、多大关系、多少税收,都会被列为建设单位资质“黑名单”,并与银行贷款、招投标资格等挂钩,进而影响其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这种“伤筋动骨”的惩治怎会不让其“长点记性”?
置身于“互联网+”的年代里,扬尘污染并不难管难治,归根结底要敢于较真,除了政府职能部门运用法治治理思维外,更应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用法律手段“人人敢打”:该举报、投诉的,就不忍气吞声;能搜集证据的,就多一点“随手拍”……人人不退让、敢维权,这样久久为功,扬尘又怎能飘起来呢?
一言以蔽之,治理扬尘污染,湛江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把治的工作严起来、管的方式灵活起来,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