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18年湛江市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能力竞赛决赛在湛江艺术学校举行。活动由市教育局主办,湛江艺术学校协办,6支县(市、区)组代表队、4支市直属学校组代表队同台竞艺。
(12月8日《湛江日报》)
规范使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要求,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在我市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今天,把推广普及普通话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让湛江市民更加注意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十分重要。
普通话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普通”。“普通”背后所代表的,是一视同仁的“平等”。这种“平等”,在普通话普及率最高的学校中最为明显。无论学生来自何方,只要大家都用普通话来学习交流,那么地域上的差异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淡化。老师不会因为学生口音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待,同学间不会因为口音不同区别亲疏,而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外地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听不懂本地方言而对校园生活产生不适和隔阂。普通话,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有一个外地游客第一次到湛江旅游,他听不懂也不会说本地方言,用普通话来问路时,发现听不懂湛江人说的普通话,那你说这该多尴尬。这种尴尬对于当前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的湛江而言,是一道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语言关”。难在语言——语言不通,明明是国内游,但旅游观光的效果却会大打折扣,一些外地游客也会担心因为口音被当成“水鱼”;易在语言——只要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就能轻而易举地攻克这个难题,让外地人在湛江仿佛回到家里。几句发音标准的“你好”“请问”“感谢”等,就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湛江的“好客热情易亲近”。
这种推广普通话所带来的“平等”,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还能让更多湛江农民在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享受更多“公平待遇”。有些地方在扶贫的过程中不注重普通话的作用,并没有认识到,不会讲普通话极大限制了贫困农民学习技术、外出打工、开拓市场的能力。举个例子,一个贫困农民不会听普通话,那一般农技宣传的那些视频他们是只能当默剧那样看的,学习效果恐怕是大打折扣吧?即便你让专家下乡指导,专家说普通话,他们只能听懂个四五成的意思,真正用到田地里,又还剩下多少?
由此观之,推广普通话应该被更加重视起来。我们要提高站位,从推动社会平等、区域发展、文明创建的高度来看待普通话的重要作用,把推广普通话重视起来,中小学校在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作用重视起来。政府职能部门、窗口服务单位、广电媒体行业等应该争当表率,把推广普通话的责任扛起来,普通话能力竞赛不能仅在中小学教师之中举办,还应当在各行各业内举办,在全市来个大评比大促进,通过层层赛事的开展,以竞赛促推广。
希望更多人能把普通话的文明力量重视起来,通过推广普通话、说普通话,让湛江展示更文明的城市形象,让更多外来人才融入到“湛江人”这个群体中来,让“海纳百川”的理念为推动全域旅游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