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热烈的节日氛围,我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围绕“中国梦”这条主线,按照“惠民、为民、乐民”的要求,组织不同形式的文艺小分队、文化工作队,精心谋划了150多项重点文化惠民活动,供市民朋友齐参与。(据1月29日《湛江日报》)。
留意消息的详细内容,笔者发现,其中一些文化活动,还会下乡惠及村民。这些将要下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令人充满美好期待。记得在农闲时节,一些乡村请来粤剧团或木偶戏班“做戏”,场面热闹。但深入戏场,笔者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每晚开场时,村中男女老少都来捧场。可是,渐渐地,人越来越少了。能坚持到看到最后的,就常常只有几位老人。和村民们交谈,他们都坦言,每年“做戏”是村中的习俗。真正看戏的,是中年人和老人。年轻人只是凑凑热闹,营造气氛罢了——他们对戏的内容根本没有兴趣。
村民的话值得深思。在我市乡村,粤剧和木偶戏等传统文化一直是“视听盛宴”,在乡村文化中唱主角。应该说,这些“视听盛宴”造福了很多中老年村民——他们的生活更充实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更多了。遗憾的是,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是中老年村民的“专场”,年轻人对其难有兴致。乡村文化如果能兼顾传统和时尚,满足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文化需求,就能两全其美。
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乡村文化呼唤百花齐放。百花齐放不仅需要文化惠民活动,也需村民们唱主角。例如,一些乡村举办“村民论坛”,让村中的男女老少议村中大事小事,激浊扬清,浩然正气,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些乡村,村民自导自演“春晚”,村民们用通俗生动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当文化惠民活动及村民唱主角的文化活动活跃于乡村,和粤剧木偶戏等传统文化相呼应时,乡村的“视听盛宴”就更丰富了,村民的选择就更多了,乡村振兴就会有更强大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