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基村:党建引领建设平安示范村
位于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西南部的唐基村,原是中山镇政府驻地,拥有中山卫生院、邮政所、信用社、供销社、推广站、兽医站、中山中、商贸市场等单位设施,俨然成一个小圩镇。

村干部正在唐基村视频监控中心了解村内治安情况。
地处乡镇繁华地段、交通发达的唐基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视频监控及治安联防队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教育,编织起了一张现代化农村安全网。2018年,该村更是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平安建设示范村”。近日,记者走进唐基村,采访该村平安建设的先进经验。
党建引领平安建设
3月28日,记者走进唐基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硬底化水泥道路和整齐的路灯,不少路段还设置了减速带,不仅村内的法治广场有醒目的平安、法治宣传标语,不少村道旁的民居也贴上了相关宣传标识。重点路段还装上了视频监控。“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我们村不仅环境大变样,治安也越来越好,村民幸福感满意度也大大提升了!”今年56岁的村民孙叔感叹道。
唐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其所在党支部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长期以来,唐基村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十条标准”,规范党内组织生活。
在支部书记孙茂荣的带领下,唐基村党支部党员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身体力行。唐基村对现有商业大道进行优化、增建商铺,优化商贸环境,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如今,唐基村村集体年收入约80万元。
有了经济基础,唐基村不仅投入了道路硬底化、文化广场建设,更于2018年投入了30多万在村内安装了48个视频监控。有了视频监控,村内24小时的治安情况一清二楚,村民们有了满满的安全感。为进一步强化治安联防,该村还以16名党员为班底,组建起了24人的治安联防队。治安联防队员驾驶摩托车,24小时对村内进行治安巡查。在村学校上下课高峰期,治安联防队员还承担起了指挥交通维持现场秩序的工作。
“以前发生什么事,只想到报警,现在有什么麻烦事,不仅可以打电话给党员、村干部、驻村社工、还可以打电话给治安联防队员,一个电话就有人赶到现场,实在太有安全感了。”村民陈姨感叹道。
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平安源于民,村民参与是平安示范村建设的基石。一直以来,唐基村高度重视村民平安意识的建设。“我们村是少有的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体的乡村,在平安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校园教育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平安校园创建等载体带动家庭全面开展平安宣传。”村干部孙茂荣说。
当天上午,正值下课时间,在位于唐基村内的中山中心小学门口,家长在治安联防队员的指挥下,有序地排成了队列。家长还没有到的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校内稍作休息,现场井然有序。“我们忙于农务,有时可能会迟些接送学生,但有老师和联防队员的指挥,我们也不用担心。”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吴女士说。
中山中心小学校长李尧告诉记者,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学校制作了专门的禁毒教材,并邀请法官、公安干警送法送平安入校园,让平安意识从小抓起。为了增强村民的安全意识,唐基村不仅在村中、校内设置大量平安宣传栏。针对不同节日,还开展了以平安法治为主题的广场舞、书画活动。多种新式的平安宣传活动遍地开花,让平安宣传像春风细雨,融入了农家。
孙茂荣表示,每位村民都是平安创建的实践者,只有村民安全意识提高,遵守法纪,不做违法的事,尊老爱幼、与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才能让平安二字常驻村中。
调顺村: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农村治理模式
位于赤坎区东北侧调顺岛内的调顺村,现有农业人口800余户2860多人,是一条具有厚重渔村文化传承的城中村。近年来,调顺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同时,该村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的道路、公园、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文明乡风,努力提升村民思想文化和文明素养水平,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农村。

村民们正在调顺村图书室阅读图书。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连续多年无发生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与法治示范村”、“湛江市和谐平安村”、“改革开放40周年平安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这是调顺村在近年民主法治建设交出的成绩单。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的,是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理念,不断巩固发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果,健全“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化农村基层平安建设,着力维护农村基层的长治久安。
据村干部黄和平介绍,当前,在赤坎区委、调顺街道的指导下,调顺村正全力做好“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建立起了健全网格化管理制度。以村小组为基本单元,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片区,分片包干、定人定格定任务,完善了集防控犯罪、化解矛盾、排除公共隐患于一体的综治平台。
“我们村有2860多人,如果什么都要村干部管,肯定管不过来,实施网格化管理,每家每户都有了专人管理,发生矛盾纠纷,网格员发现苗头,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处理。”黄和平说,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村每周组织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发生有重大矛盾,村干部集体开会研讨解决。
同时,该村还构建起了“大排查”“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司法所、一村一法律顾问的作用,形成了化解矛盾纠纷齐抓共管的联动格局,真正做到了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岛”。
培育文明乡风 提升村民思想素质
“现在村民素质越来越好,邻里极少红脸吵架,即便有争执也第一时间想到找网格员和村干部调解。”81岁的黄车炳是网龙的省级非遗传人,也是调顺村的老村民,他感叹生活在这样的和睦的新农村,感觉特别幸福。
每晚华灯初上,在占地80多亩,集群众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展示、健身休闲、生态景观多功能于一体的“调顺民俗文化园”,总能见到村民在跳起广场舞、打起太极、舞起调顺特有的非遗文化网龙,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每逢佳节,调顺村还会组织民俗文化节、艺术汇演、篮球赛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调顺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顺村正通过努力打造调顺村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名片,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顺村结合湛江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推进了“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和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为提升农民思想文化和文明素质水平,调顺村定期开展了科普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该村积极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优良传统,推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着力培育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