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徐闻菠萝产量约60万吨,截至4月6日,已售出鲜果约42万吨,剩余的30%,大部分也已签订了采购合同——刚开收就卖掉了七成果,这样的喜讯着实令人惊喜。相比起2018年10多万亩菠萝滞销田头的情景,今年徐闻菠萝的的确确打了一场“翻身仗”。
徐闻菠萝的“翻身”秘诀,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于“以质取胜”。要读懂这个秘诀,还得从去年徐闻菠萝大面积滞销说起。
2018年4至5月,正值徐闻菠萝上市高峰,销售却遭遇了“一波三折”,价格最低时,跌至每斤0.6-0.7元,次果最低卖到每斤0.2元。滞销面积达10万亩,约半数菠萝种植户受滞销影响。绝大部分果农把这次滞销的导火索归咎于天气灾害——去年春节期间,徐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次寒潮,再加上菠萝成熟期连续遭遇暴雨,这给菠萝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寒潮+暴雨”,真得“背锅”了吗?有一个细节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在去年徐闻菠萝最低卖到每斤0.2元的时候,最大产地曲界镇10多公里外的红星农场,却把台农17、金菠萝等优良新品种菠萝卖到了每斤3元,而且供不应求。不是老天爷对这些新品种菠萝“格外开恩”,而是以质取胜征服了市场。金菠萝品种独特,皮薄汁多,酸甜可口,果肉细腻无渣,还有很浓郁的香气。更重要的是,比起徐闻菠萝传统品种“巴厘”,金菠萝不涩口,不用挖果眼,不用泡盐水,像切西瓜一样切开即食,非常方便。这样的优质品种菠萝,自然深受市场欢迎。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去年徐闻菠萝滞销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内因”。一方面,是徐闻菠萝作为一个品牌整体品质无法保证,一些果农重量不重质,让采购商失去了信心,继而大幅减少订单。另一方面,是菠萝扎堆上市,又与西瓜、荔枝等水果撞车,缺乏优势的“巴厘”菠萝在水果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一言以蔽之,你不够好,自然卖不出去。
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徐闻菠萝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首先就是因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徐闻菠萝在品种、质量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一方面,提升传统“巴厘”品种的质量,通过提纯复壮来恢复其原有的种性;另一方面,加快实施金菠萝、台农16、台农17、神湾菠萝等新品种种苗繁育工程,建立起13个菠萝种植示范基地,推行糖水菠萝、西瓜菠萝等新品种试验。刚开收就卖了七成果,其实恰恰说明采购商对徐闻菠萝的信心“回归”。而信心的来源,正是可靠的品质。
今年的“翻身仗”固然值得欢喜,但徐闻菠萝千万别沉浸于骄傲之中。未来,徐闻菠萝应该在组建合作社上好好下功夫。通过合作社来运营“徐闻菠萝”这个品牌,既能实现菠萝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控,有效保护“徐闻菠萝”品牌不受急功近利因素的破坏,又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徐闻菠萝”的市场知名度,带来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区域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但目前,徐闻的菠萝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起步阶段。徐闻菠萝要走得更远,未来必须在组建合作社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