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是珠三角九市的头等大事,也是全省各地的头等大事。同时要求全省各地既要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又要协同配合、相得益彰,共同为大湾区增光添彩、铸就辉煌。怎样才能融入大局、作出贡献、借力发展,这是摆在湛江面前的一道考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
如今市面上新出了一款“凹凸桌”。桌名之所以叫“凹凸”,是因为这张桌子可分拆成5块可以互相接合的“拼图”,有“凸”型的,也有“凹”型的。用户可以发挥想象力,通过多种方式拼接桌子。当5块“拼图”连成一体,是一条长长的会议桌;如果拆分而开,则能独立办公。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就像一张大大的“凸”型桌,四边均有“凸起”,处处可见“优势”与“溢出”;而周边城市,则如分散的“凹”,都在想方设法与“凸”对接,借势借力擘画提速发展的区域新“版图”。如果不主动谋求“凹凸对接”,始终“游离局外”,就会坐失大好机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旁观者、局外人。由此看来,湛江应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机遇意识和对接态度。
主动对接,湛江势在必行;而且对接,务必力求精准。凹凸桌之间的整体拼接,是通过桌面与桌腿的独特咬合设计实现的,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榫卯。每张桌子衔接面的侧边沿均为斜边,且倾斜方向两两相反,拼接时就能互相承托,组合后抬起任何一端都不会散架。湛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应该着重关注“独特咬合”与“互相承托”,力求“不会散架”。在这过程中,“精准”就很关键。“凹”与“凸”的接口不对位,对接就容易“错位”;“凹”与“凸”的咬合不紧密,合作就容易“散架”;“凹”与“凸”的尺寸不匹配,交往就容易“摩擦”。唯有“精准对接”,在对接中落细落小落实,“凹凸”之间才能严丝合缝,合作起来才能天衣无缝。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对接”呢?精准的基础,在于知己知彼。我们一定要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学习领会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然后,立足湛江功能地位和比较优势,以“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为总目标总任务,以统筹推进“三个一”建设为具体路径,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产业、市场、创新、生态等领域深度对接。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湛江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湛江融入大湾区的重要基础。没有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体系作支撑,湛江融入大湾区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加强交通精准对接,就要加快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全面构建快速通达大湾区的立体化现代交通格局。我们要做强“海”的对接,使湛江港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做快“陆”的对接,打造贯通大湾区的沿海交通大走廊;要做好“空”的对接,推动有序加密直飞或经大湾区中转的国际国内航线。
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这个庞大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产业必然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商机。做好产业精准对接,就是要深度参与产业共建,加快构建与大湾区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立足湛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四大抓手”、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推动湛江产业实现大转型、大提速,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大湾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要在创新精准对接上下功夫,牢牢抓住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好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溢出和辐射效应,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打造对接大湾区、连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承接科创成果转化和聚集高端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携手港澳推动开放资源整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规划纲要》紧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大湾区扩大开放提出了明确定位和要求,为深化粤港澳经贸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湛江在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我们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叠加机遇,积极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努力推动开放平台升级优化,加快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中国南部沿海的开放新高地。
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实现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湾区三地居民的共同关切。这也是湛江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们的奋斗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大湾区在营商环境、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好做法,对标《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以上这些精准对接,都以“观念对接”为基础。对接要做得精准,首先落实对接之人要先在观念上做好“对接”。只有真正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作分内之事,主动在融合之中发现机遇、用足优势、激发潜力,才有可能真正把对接落实到位、精准咬合。
湛江还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大湾区引导干的,湛江要紧抓时机跟着干;有些大湾区顾不上干的,湛江有条件干的,可以先开拓干。在对接发展中,“凹”与“凸”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各种因素变化,“凹”与“凸”也在变化,“凹”可以变为“凸”,“凸”也可以变为“凹”。做好对接,我们要主动迈出一步,从大湾区处借势借力;但长久合作,我们更应展示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大湾区你来我往。我们不仅要“取其所长”,借势借力做大做强自己,还要懂得“补其所短”,让大湾区城市看到与我们合作的价值所在。
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对接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应其所变”。就如战机在空中加油,加油机和受油机都在飞行中,油管和加油口也总是不断变换位置。形象地说,“凸”不会一动不动地停在原地等“凹”来对接,对接过程中免不了要“测试”“调整”“校正”。只有树立起“应其所变”的观念,我们才能在动态对接中不断摆正自身的位置,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实事求是地将对接引向深入。 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机遇,又是责任。回答时代之问,探索精准之妙,考验着湛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