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迷茫无措
因为前任老师休产假了。根据领导安排,我中途接手这个班。同行调侃道:“半路接手的活儿有点像当后妈的。”可我不以为然。虽然不当班主任,但作为科任老师,我向来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问题,认为那是学生健康成长第一要义。
从接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注意到她了。她叫王萍(化名)。胖乎乎的个头,中等身高,扎着一束薄薄的鬈发,眼睛小而迷糊,没有光彩。她不说,不笑,不听课,不做作业。偶尔课堂上爆起欢快的笑声,她也只是腼腆地微微翘起嘴唇。有时候,她也会和同桌、前后桌在我的眼皮底下窃窃私语,被我发现后,就迅速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凭我的直觉,这孩子身上集合着非常复杂的情绪。
(二)伤心的秘密
有一次,为了让学生快速而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结合学情考虑,我要求他们根据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试着写一篇母亲平时关爱自己的一些细节,来一次片段写作。同时我欲借文字来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天,我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一个学生竟然不按常规出手,写的是父亲。我翻开封面一看,正是王萍。瞬间,我怒火中烧,觉得她是在故意挑衅我的威严。
我想,决不能这样算了,有了第一次,就有后面的无数次,我一定要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中。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轻声问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她嗫嗫嚅嚅着,欲说还休。我直盯着她,静静地等待她的“坦白”。突然,她眼里溢出了泪水。我心头下意识地为之一振:该不会是……我不敢往下想。答案确实如我所料。她是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便与爸爸离婚,而后不知所踪。在她的记忆力,从来没有妈妈的陪伴,从来没有妈妈的关爱……我轻轻握住她的手,明白了她的处境。
(三)为你添件春衫
后来,我时常给王萍爸爸打电话,告知她在学校的表现,跟他共同探讨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一致认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理解,是她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
“你的字很工整,文笔也不好,朴实自然的语言表现了爸爸的慈祥与严厉。真实感人。继续努力!”我在她的作文里夸奖道,还画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下一次收作文的时候,我发现她在我的批语下面写道:“谢谢老师。”
我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她,起初,她扭扭捏捏,不知所措。我微笑鼓励,后来,练得多了,她的胆子也渐渐大起来,声音从细若蚊鸣到清晰洪亮,每一次的进步,我都给予肯定、认可,并与全班同学为她的进步喝彩……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我知道王萍的种种表现之根源所在。一个从小就缺乏母爱的孩子,也许终极一生都为之而感到卑微,为之而上下索求。正因如此,我才更小心谨慎地呵护这颗脆弱的心。善于透过表象的丛林,才能了解实质的内核。怀揣着同理心,给予关爱,才能激励学生的潜能。我很庆幸自己从没有以“有色眼镜”看她,而是在她的风雨人生路上,适时给“年少春衫薄”的她增添了一丝温暖。
每一颗幼小的心都是脆弱而柔软的,我将继续在学习中修行,在修行中学习,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感染爱,用信心鼓舞信心。
(注: 如有心理教育问题及相关案例可发送到86905453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