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取得人均年收入20000元的佳绩,再到如今掀起现代农业大旗,向观光生态农业果敢进发,吴阳镇田坉村在经历了40年的喜悦与阵痛后,是如何破茧成蝶的?4月22日,全媒体记者走进了田坉村,听一位退休村干部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发迹史......
自然生态的环村沿江观光小道。
“南方蕉”不怕冷:好风凭借力 远销东三省
沿着325国道一路驱驰,在吴川市吴阳与黄坡两镇交界处,蓝底白字的路牌上,“田坉村”三个大字分外醒目。
沿江观光道将铺上步行砖,建成具有防热又舒适的人行道。
村里的健身设备齐全。
走进该村,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满眼的盎然新绿,绽放在一片鸟语花香的农田之中,一排排三层小洋房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该村交通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毗邻325国道、北距吴川市区12公里,南距湛江市海东新区14公里;水源发达,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眼下,这条依农而生、悄然崛起的生态农村,正掀起现代农业的大潮。
姚永全在家门前的果地里观察火龙果的生长情况。
据现年65岁、曾为湛江市劳模的田坉村退休村干部姚永全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卷起万丈春潮,村民们敢闯敢拼的干劲就已初露峥嵘。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中不少有识之士已看准市场需求急切,凭借地利优势办起了“果菜购销站”,该站为我市县区较早的果蔬集散基地,那时,姚永全担任起了该站总经理一职。
“村里人人都忙着去找采购途径,到五县市四区争着收购品质优秀的水果,集中统一销往外地,”姚永全兴奋地回忆道,“我也是刚刚接触公司运作,要一边学、一边干,但每次看着村里头货车云集,家家户户都充满了热情,心里头就想着一个字,干!怎么都要大干一场,干出一些劲头来!”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这位大半生都在田间劳作的退休村干部似乎对外界的新鲜事物知之甚少,但一谈及农业种植等话题,就显得滔滔不绝,别具逻辑思维,处处透着敢为人先的干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村民们齐心协力之下,“南方牌”香蕉就在这个不足70户的小村落应运而生——这也是湛江最早的香蕉品牌之一。
1988年,姚永全与另外几位种植能手决定共同出资北上北京、吉林、大连等地,学习先进的市场模式与交流种植经验,并进行一次全面的市场调研。
归来后,这几位农民当机立断,一定要效仿外国果商,对购销站的香蕉进行整体包装革新,将原竹篓包装改为纸皮包装,并直接销往东北三省。
原来,村民们这次北上收获颇丰,他们还惊喜地发现了该地的市场空缺——香蕉竟卖到了两元钱一斤。“那时候大米才几毛钱一斤,对于热带水果市场紧缺的北方来说,香蕉完全就是奢侈果品。”
1988年冬,一列从田坉村驶往东三省的绿皮火车出发了,车上数十吨的香蕉都采用厚棉被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村民们担心远赴东北的“南方蕉”会“怕冷”。
姚永全至今还笑着说:“当时火车送往东北的路程大概是10天左右,那是我这辈子过得最担惊受怕的10天,总是生怕路上会有什么闪失。”
但结果是喜人的,这“惊险的一跃”最终被他们跨了过去。当姚永全带着一张写着数万元的收据和厚厚几叠的人民币回村时,获利的村民个个喜出望外,舔着指头对钞票点了又点,每个人的眼里都透着无限的喜悦。
此后,田坉村的香蕉逐渐销往东北三省及西北等地每年约200车厢,每车厢约25吨。姚永全等一批农户凭借这次机会,一跃成为了田坉村中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当时可谓人人艳羡。
田坉村香蕉种植“发迹史”:拓良田深耕 植产地千亩
饮水得暖,不忘思源。田坉村一批种植户以购销的形式先富起来后,也不忘带动乡亲陆续致富。
借助集散基地的经营方式村民们搏得了第一桶金,但这种方式在受到其他各村效仿后,再仅靠收购外销等方法已非长远发展之计。
“村中不少年轻人也常向我们请教,问是否有更好的致富方法。经过一番讨论,我们都认为家乡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光照,种植出来的香蕉肯定不会比其他的地方差。”种植户姚观水说出了同村人的心声,毕竟,田坉村人一直都有着不服输的勇气。
80年代末,长着蒲扇般绿叶的香蕉树已从家家户户的自耕地上挺拔而起,这一种就是全村大规模种植。田坉村培育出来的8818、巴西蕉,以及“香蕉之王”小米蕉等品种,都品质优良,远销外地,不但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还为田坉村赢得了“香蕉之乡”的美誉。
“1996年5月,田坉村村民已实现了人均20000元的年收入水平,”姚永全说,“因创造出‘公司+农户’的先进产销模式,成为本地农业特色村中的典型。
“村民们生产积极性很高,让不少本来想外出务工的村民都打消了念头,”姚永全一边抽着水烟,一边自豪地说道,“外出打工才三四千块钱,在家门口‘打卡上班’照样有稳定收入,多劳多得,还能腾出空余照顾家庭,谁还愿意出去打零工?”
得益于村民们长期在异国外地采购的经验,以进口蕉的培育方式进行精细作业的做法,也植根于田坉村每一位农民的种植理念之中。田坉村所种植的香蕉往往体态长圆,果肉厚实软糯,香味也较一般香蕉浓郁持久。
10多年的香蕉种植史,让田坉村这条仅有14000多平方米的小村落经营为远近驰名的香蕉生产基地。这种生产模式也一再被周边的村镇争相效仿,村中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以为,它会一直像鉴江流域绵绵不绝的江水一样,永远地延续下去。
可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存在一条路走到黑的固定模式。
2010年前后,一位村民们忽然从蕉地中发现了两株通体变黄的病木。数天之后,病树的根茎彻底腐坏,之前所使用的的治病疫苗对该病毒均告无效。拥有丰富经验的姚观水马上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马上致电了湛江市农业局的专家,两人经过症状对比后发现,原来这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造成的香蕉黄叶病,属于香蕉的“绝症”。截至目前,黄叶病仍是世界上无数农业专家束手无策的难题,是香蕉种植业的大敌。
病菌很快通过土壤蔓延开来,田坉村与周边乡镇的香蕉产业均受到波及,不到3年就已近乎停产。
拥抱现代农业大潮:四十载兴衰 破茧终成蝶
哪里跌倒就应在哪里爬起。田坉村的农户没有时间自怨自艾,而是想尽办法寻找新出路。2014年,村委会和外出谋出路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组建农业发展合作社,试图对种植难题进行集中讨论及提出解决办法。
此时,拥有丰富的跨国种植经验的本土企业家姚大昌在某次村会上提出:无论过去分田到户、各自为战的种植方式有过多少甜头,但已难以适应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的现代集约式农业。他建议村民们不妨效仿台湾精细农业的发展理念,把现有的零散小块土地集中成为一大块土地,集中种植、统一管理。农户们可自愿以自家承包的土地参股到农业发展合作社,由村委会统一投资运作,村中乡贤、有成功经验的本土企业家愿意进行支援投资,让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大家都意识到,现状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当即就有50多户村民表示了赞同。”姚观水回忆道。
采用温室大棚种植培养的沃柑。
协商过后,大家最终都一致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姚大昌还出资130多万元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经过4年统一整改,田坉村再次实现蜕变。原先大片香蕉产地现已改种全新的热带果品,诸如火龙果、番石榴、沃柑、青枣等,并采用以色列滴灌、日本微生物菌肥、温室大棚种植等新技术,秉承一贯精耕理念,在保证村中可持续生态循环系统、绿色环保的种植环境的大前提下,大力发展因地制宜的观光生态农业。
夜间的火龙果享受人工光照,星光点点,火龙果花昙花一现。
“在我们田坉村,生态农业绝不是一句空话!”
如今,当记者走进田坉村的田野间,10多名农民正躬腰在火龙果种植地上,以一刀一镰的原始方式切割杂草。据悉,田坉村的村民已达成一条共识——有机农田绝不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只有在不破坏整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果品质量产量的有效提升。
一位正在除草的农民告诉记者,因生态良好,田地里生长出了不少诸如白花蛇舌草之类的中草药,村民们皆能直接采集食用。
田野旁,鉴江支流潺潺绕村而过,令记者感到好奇的是,农户并没有直接抽取江水,而是改用了蓄水池中的自来水进行灌溉。姚永全解释道,虽然河水不含杂质,但考虑到附近村镇会采用除草剂,万一剂液渗到河流之中,村民再加使用,之前手工除草等作业等于前功尽弃,因而在用水上要杜绝百密一疏。
“在我们田坉村,生态农业绝不是一句空话。”姚永全说出这句话时,表情坚定。
目前,该村火龙果产地规模已达到120亩,每亩产值达8000斤,且果实硕大,色泽红艳,口感爽脆,清甜润脾,深受各地市场青睐。2018年,田坉村年盈利已达120万元,将争取在未来获得更大收益。全新的产业模式在村中得以推广,还解决了村民们部分就业问题。
另外,田坉村农业发展合作社还参考了荷兰的观光农业理念,于2016年对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进行畅想,根据该村的自然条件进行了整体的旅游农业观光规划。当年筹建的沿河观光绕村大道,目前正处于重点推进阶段。现阶段,村中已接连实现了垃圾分类集中堆放、污水处理,以及从村广场到主干325国道的亮化工程等。
“田坉村的变化仅仅是整个吴川地区的缩影,我们的乡村振兴一直在行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农村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我们有理由相信,田坉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吴阳镇农林水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