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借鉴中提高
李湘东(霞山)
当看到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启动”的报道时,笔者首先想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我市此次竞赛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等和央视节目大同小异。当然,我们无法比肩央视节目,但从中学习央视优秀经典的东西,借鉴推广到我们办竞赛中,使我市的竞赛活动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更好的平台上展示,应该是全市教育界和广大市民的期待。
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范本,笔者以为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好好地学习借鉴。
一是内容要广而精。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连续四年举办了四季,其宗旨始终不变,即“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据评委介绍,为突出节目主题,参赛选题的准备浩繁复杂,题库内涵丰富深刻,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突出了唐诗宋词之经典。笔者以为知识竞赛题选择要突出经典名篇,突出享有盛名的学者诗人作品,突出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作。不要太过冷僻生涩。大中小学竞赛题要各有侧重。总之题库准备要充分细致,留有余地;难易得体,易于想象发挥。
二是不拘一格选拔参赛选手。笔者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兴趣浓厚,一场不拉地观赏,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参赛获奖的选手学理科专业的多、女同胞多。在第四季决赛中,一举夺冠的陈更姑娘,正就读于北大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博士;前几届的冠军中的殷怡航是学法律的,有别于纯粹的文学专业;雷海为杭州外卖小哥,全靠自学成才;武亦姝目前还在上海复旦附中读高中,文理科一肩挑。另一颇为有趣的现象是四季比赛中的冠军只有外卖小哥雷海是位男士,其余全是女选手。一个个理科专业人士转行文科,挑战成功,站在冠军领奖台上;一个个女士出口成诗,才气横溢,让人敬佩。笔者想到我们湛江这次竞赛活动。为了竞赛活动更普及深入,笔者建议,征集选手的面一定要广,不能光把眼光盯住平时文科成绩好的同学,要发动更多的同学勇敢走上竞试场,展现出自强自信的一面。要让所有同学都清楚:只要你怀揣梦想,珍惜韶华,致力奋斗,不论男女,都能创造奇迹,都能实现追梦理想。
三是选好一个节目主持人。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策划、主持均出自董卿女士。董卿有着现代女性的知性优雅,她饱读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经常是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卿的主持。湛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节目主持人也要精挑细选,选准选好。这个主持人起码要求古诗文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语言表达准确优美。
湛江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活动,可以说在全国地级市中都不多见。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以及岭南师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只要精心策划部署,认真细致准备,竭尽全力操作;瞄准央视节目,追求更高目标,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就一定会做出精彩,获得成功;一定会成为湛江文化建设中的一场品质上乘的视听盛宴,一定会打造成湛江教育界闪亮炫目的文化名片。
传统文化进校园
米苏(霞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举办,让笔者很是高兴,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将大有帮助。
这个学期,笔者任教的其中一门课程,是小学二年级“地方”。所谓“地方”课,就是介绍湛江本土的风土人情,当然也就少不了要讲到有湛江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例如我们的醒狮、人龙舞、年例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但我们缺了一本系统讲解传统文化的本土教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量身定做”编写一批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其实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讲舞狮时,其实网上找得到的资料大部分是“大路货”。拿些打了折扣的教学素材去教学生,试问学生又怎么能品出这种传统文化的十足味道?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非遗热”“诗词热”的不断兴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据笔者了解,有些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当作包装宣传学校的“名片”,“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舞狮,“诗词热”的时候诵诗词,可谓是三分钟热度。有的学校则更为简单,把传统文化教育办成了默写测验,硬是用考试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消磨得一干二净。这些一味追求形式和排场,不重传统文化、不求教学质量的做法,其实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伤害”。而从更深一层来看,是因为那些城市的教育系统没有一套专业化、系统化的本土教材、教学指引,所以有的学校不免就走入了误区。
传统文化进校园,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未来湛江有越来越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本土教材,让湛江学子品尝到湛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十足味道。
“扮靓”文明校园
关月(霞山)
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上有了不少新思路、新做法。书法大赛、国学经典诵读、表彰师德优秀教师、书香满校园、建设儒雅校园、编排“国学操”等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精彩纷呈。近日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比赛,更让越来越多人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传统文化进校园”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技术迭代升级、文明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题。如今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校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其实,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也应该多想办法,用传统文化“扮靓”文明校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环境熏陶中成长。
坚持“仁德”教育的廉江一中,便是用传统文化“扮靓”文明校园的一个成功案例。绿意盎然的环境、古色古香的校园、似远还近的歌声……廉江一中的校园整体设计风格古朴庄重,却又散发出现代教育的青春朝气。教学楼“德政楼”前立有一尊孔子石像,在明媚的阳光下,他温文尔雅地目视远方。从校门口通往孔子石像,需拾级而上,穿过长长的“论语广场”。广场上立着十根石柱,依次篆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个大字。廉江一中立德树人的教化,就在孔子的注视下,围绕这十个字展开:通过每年9月28日拜孔子、举办读书节、开展“光盘行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举办读书节、感恩节、敬师节、特色文化科技艺术节等四大节日主题活动,将“仁德”文化巧妙融入其中。
其实一个小小的区角设计,就能为校园带来许多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在湛江市二十八中“坤德楼”的拐角,修有亭阁,其上挂匾,写着“恩義”。“恩義”二字里藏着“大我”,也藏着“美”。建这条廊道,是为了教育学生行恩义之道,怀故土深情。学生每天上学经过“恩義阁”,看着上面的对联,就会想起“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受到一番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