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金东垃圾分类走红全国!“干什么谁来干 怎么干”三问破难题

2019-06-06 16:40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文/图 记者 吕儒东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造型新颖的宣传墙和卡通。

随后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并开门见山,把读者带入因推进垃圾分类而推高幸福指数的浙江省金华市六角塘村,用事实说话,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愿景。而5月3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晚报总编增强“四力”大型采访活动走进金华,也把推进垃圾分类作为了采访主题。采访队伍一行深入城乡,见证了因垃圾分类创造了“两年七上央视”的关注度、住建部曾下文全国推广的“金东模式”。

   【开先河】

垃圾分类衍生出艺术馆和主题公园

5月31日一早,天空下起了大雨,夏天的江南,气温却只有16度左右,雨水中显丝丝寒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只穿着夏装前来采访的老记老编的热情。

记者关注用垃圾建成的特别景观。

六角塘花团锦簇的民居。

从十八里立交驶入环城东路,在江东镇六角塘村的入口处,一座新地标悄然立在路边,这是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也是全国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馆。

该艺术馆占地3000平方米,每位走进展馆的客人,首先都会被入口处的彩色艺术墙吸引。这一面墙由近1万个大小不一的废旧瓶盖所组成,寓意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人类所有的举动应该是为了给地球创造美好。

该艺术馆由展馆、培训室、接待室和室外互动区组成,其中展馆内分为垃圾之殇、完美蝶变和精彩互动3大区块。馆内主要分为浙江模式、金华模式、金东经验、六角塘实践等多个部分,重点展示垃圾分类沙盘、变废为宝实例、垃圾分类互动体验区。艺术馆的中央,就是展馆的“镇馆之宝”——曾前往北京参展的沙盘,这也是一件集中展示金东垃圾分类经验的作品。

馆内还设置了许多互动区域,让参观者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沉浸式影音厅用影音和气味让人实地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爱心点赞墙则可以记录下参观者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磁性贴等道具帮助人们掌握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老编老记们充满了好奇,单反与手机相机忙个不停,并不断地抛出采访话题。据了解,艺术馆周边还正在建设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含废弃物再利用趣味体验、循环生态研学基地和垃圾分类科普体验三大功能,将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垃圾分类认知、体验和资源再生利用研究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垃圾分类,竟然还能做出艺术馆,衍生出休闲旅游文章,金东的新思路,在全国开了先河。

【立规矩】

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

金东区从2014年开始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首创的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走红全国,是全国首个实现全覆盖的县(市、区),并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标准。

采访团在垃圾分类艺术馆“探奇”。

垃圾分类艺术馆。

新华每日电讯曾以《浙江金华,市民向农民学垃圾分类》为题做了深度报道。而江东镇六角塘村是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佼佼者,并因此推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走进六角塘村,只见白墙黛瓦、街巷干净,家家门口栽树种花,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和谐的田园风景。几年前,村民们下决心从垃圾入手整治全村环境。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放着两个统一制式的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写着“可腐烂垃圾”,蓝色的垃圾桶上写着“不可腐烂垃圾”。记者在村子入口,巧遇了一只在风雨中飘飞的白色塑料袋,但它却难于展开旅程,一位路过的老农迅速把它擒拿,然后捏着它,回到附近的家中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中。

农村垃圾处理被称为天下一大难事,但这里村民却如此自觉,是怎么做到的?

记者在一些人家的外墙上发现了一块小牌子,“美丽家庭示范户”“美丽庭院户”“垃圾分类能手”等荣誉徽章展示在上面。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差,一目了然。令人好奇的是,牌子上还挂有联系党员的名字。一问,管理秘诀就在这里。六角塘村党员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第一梯队,网格化管理让管理措施及时到位,而荣誉感让村民有了自律意识。在一吴姓户主家门口,女主人——一位大妈高兴地端出刚采摘的花香扑鼻的桅子花送给记者,她开心地说因推行垃圾分类后村子越来越美丽了,谁还好意思乱丢垃圾。话语中自豪感与荣誉感满满。

村干部说,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如果谁家屡教不改,就会失去享受村里的各种福利。加上这道铁律,垃圾分类意识最终落地生根。

不少村民反映,以前村里垃圾遍地,蚊蝇多,夏天都不敢开窗,推行垃圾分类后,村里整洁了,名气大了,大家都觉得很有面子,并增强了集体意识。目前很多城里人也来村里参观了。

【破难题】

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

在金东区,在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后,城市垃圾分类也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城市垃圾分类小区(社区)100%全覆盖、源头分类率达到90%以上。

村民接受采访。

分类垃圾桶在六角塘村随处可见。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外,也与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长期规划存在问题等直接相关,可以说“环环有难点,步步有阻碍”。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收集、垃圾分拣、分类利用和处置等多个方面,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和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当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

那应如何破题,记者走进金东区的近江·枫桥苑小区,不但见证了推行垃圾分类后的成果,而且听取了真经。

破解这道难题,金东区给出了接地气的方案:借鉴之前的农村“两次四分法”,推出“两定六分法”,建立“136工作体系”。

“两次四分法”,也就是农户把垃圾按“会烂”和“不会烂”进行分类,将“不会烂”的垃圾再按照“好卖”“不好卖”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类。而“两定六分法”,听上去似乎很复杂,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两定”,即定点、定时;“六分”,即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六类。简单一句话:就是把不同的垃圾在规定的时间段送到指定的地点。

目前,金东区已把原先城市范围内58个小区(社区)721个垃圾投放点缩减至现在139个,居民固定在每天上午6:30到9:00,下午5:30到7:30两个时间段投放垃圾。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金东区雇佣垃圾巡检员,在金东区城市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有一名垃圾巡检员会当场打开居民的垃圾袋,协助居民做好分类。为了节约成本,金东区规定平均每300户居民设置一个垃圾投放点。

而“136”工作体系,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1”是指一个闭环,即初步实现“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形成闭环运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3”是建立3支骨干队伍(巡检员、志愿者、楼道长);“6”就是6项考核制度(一是区对街道、部门考核制度,二是街道对辖区点位考核制度,三是分类运输监督考核制度,四是楼道长联系户制度,五是优秀巡检员评比制度,六是居民积分激励制度)。

那如何形成约束力呢?记者从近江·枫桥苑小区了解到,他们还建立了垃圾分类指导制:对于垃圾分类月度平均得分较差业主,由业委会、文明监督小组长和楼道长组成促导组进行细节示范与引导。

业主向记者反馈:小区臭味没了,往年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成堆的现象不见了,小区居民真正受益,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支持率也大大提高了。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金东区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全区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建成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8个以上,市民基本形成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城乡新时尚。这种愿景令人期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