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郑玮欣 作
合力推进
李湘东(霞山)
湛江市区的垃圾分类正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现在又推出用扫二维码的形式,居民可回收垃圾兑换积分,积分可用于购物。这都是很好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系统。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城市洁净文明,有利于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通过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共治,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推动创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垃圾分类管理是城市建设必须迈出的一步,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但真正实行推广开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是比较繁琐、太过麻烦。居民在家里就要区分好垃圾种类,放在不同的垃圾袋中,几十年形成的顺手扔垃圾的习惯,一下要改过来的确有个适应期。如果一味任其自然率性而为,恐怕不少人很难自觉自愿分类投放。谁都想化繁为简,避难就易。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垃圾处理的硬性规定,明确有关方对垃圾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完善的垃圾收运、回收利用处置系统。尽快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
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宣传造势不可少。要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氛围。要加强环保教育,将垃圾回收的环保知识普及到每个市民。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孩子们知道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回到家里严格“监督”家长科学分类投放垃圾,实现“小手拉大手”,共有文明行为,共建文明家庭。垃圾处理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体现每一个人的涵养素质,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形成共识和自觉,才能转化为高度一致的行动。
生活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需要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方式。要找到市场化垃圾分类的商机,政府可以购买服务形式引导回收垃圾工作升级;可以借用商业的力量嵌入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还可建立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居民通过正确投放垃圾赚了多少积分,能兑换什么礼品,购买何种物品都通过平台公布,让大家一目了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约束,对我行我素,不按要求乱放乱扔垃圾者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处罚。久久为功,习惯成自然,分类垃圾管理就会井然有序,成为常态。
做好源头分类
钟娜(霞山)
两年前,笔者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记得当时在收集资料准备讲稿过程里,笔者第一次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同时在决赛场上环卫工人的讲述中,笔者才知道他们的双手在进行垃圾分类时经常被划伤割伤,严重的时候甚至要缝针。这令笔者深刻认识到开展“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是对辛勤的环卫工人的一种爱护.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笔者对自己家庭垃圾进行了分类收集。
笔者在家准备了三个垃圾桶,一个装厨房垃圾,一个装废纸、盒子之类,一个玻璃之类比较尖锐的东西。一开始,家人总是会放错,或者随手一扔,完全没有分类的概念。于是,我拿来准备讲稿时下载的资料,给家人作了一次讲解后,大家开始有了点触动,愿意尝试一下。一段时间后,大家慢慢养成了分类习惯。
虽然我们小区不是试点。但是我仍然愿意先从自己做起,做好源头分类,为环卫工人减轻一点工作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点力。
发展“互联网+ 垃圾回收”产业
米苏(霞山)
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除了有较为完善的分类标准和体系,民众有较强的垃圾分类意识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垃圾回收已经成为一门产业,而且还发展得很不错。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厨余垃圾和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外,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现在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在探索“互联网+垃圾回收”产业了,我感觉这对于当前湛江推进垃圾分类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笔者的一个同学在广州工作,一次她发朋友圈拍了小区楼下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点,看起来居然有点“高大上”的感觉。那个回收站点有衣物、泡沫、塑料袋、铁制品、纸皮、玻璃等十几种可回收箱,就是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再细分,感觉更加“专业”。拿垃圾分门别类地扔进回收箱里,就会自动称重,然后手机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积分。搞这么套东西的其实就是个“互联网+垃圾回收”产业的公司,它们自己还做了网上商城,那些用户的积分就是上他们自己的商城里兑换生活用品的。而且,为了让垃圾分类更精准,每天上班时间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守在那个回收站点,教居民怎么用这些新潮的机器。
现在一些城市里,还有专门的垃圾回收APP,一键下单就会有专人上门收东西。笔者感觉这个也非常实用。过去我们经常会听到“叮当佬”敲着叮叮当当的声音,走街串巷收垃圾。现在小区多了起来,这些“叮当佬”进不了小区,所以小区居民也常常为有垃圾没人收感觉到困扰。例如家里的那些旧报纸、杂志、矿泉水瓶、电器那些,留着碍地方,想卖又找不到人来收。如果“互联网+垃圾回收”产业发展起来了,叫人来收垃圾就像手机点外卖那么方便,那么我想肯定有很多人愿意这样回收垃圾。而且专业人员上门回收垃圾,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他们能真正做到精准分类。
目前在我市试点垃圾分类的8个小区,已经在探索用扫二维码积分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来吸引民众参与了。上述的两种新模式,可能都很适合湛江进一步去借鉴探索。期待着湛江也有本土的“互联网+垃圾回收”产业,有朝一日也能通过回收垃圾赚大钱,做到高效率“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