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天随意翻翻微信朋友圈,总会看到一两条网络捐款链接。这些求助链接中,不乏“朋友的朋友”“同事的亲戚”之类的“证词”,用来强调这些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这一方面体现出了网络捐款已经成为爱心人士汇聚善意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则是从侧面说明了当前网络捐款已经出现信任危机,需要大家用各式各样的“证词”来强调真实性。
其实,网络捐款受到质疑,这一点都不奇怪。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我们看看网上那些“众筹”,几乎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不具备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就像在最近那次相声演员网捐事件中,民政部明确表态,“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不在民政部法定监管职责范围内……针对群众关切持续完善自律机制,也将动员其他平台加入自律”。不时被曝出骗捐案例,又无有效的监管方案和针对性的根治办法,网络捐款当然就会遭到网友猛烈“拍砖”。
其实,网络募捐大多是无奈之举,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笔者的一位高中同学,就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募捐经历。那时,她女儿得了个急病,要十几二十万元的手术费。她无奈之下发起网络募捐15万元,得到了同学和同事、朋友的大力支持,很快就筹够了款,甚至还有多。但她还来不及高兴,事情就峰回路转。她丈夫此前不久刚好竞聘上了一个管理岗位,这次网络募捐被一个对手知道了,就去举报他,说他们名下有房产。最终,这个高中同学和她丈夫为了避免对工作造成影响,只好将所有捐款“原路退回”,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借钱才凑够了手术费。那个同学说,那个房子是和父母一起买的,根本卖不出去那么快,而且卖了就得让老人家出去租房子住,这也不现实。他们本来收入就不高,确实是没有办法一下子拿出这笔钱,所有才想通过众筹平台这个新渠道来募捐。同学的经历让笔者意识到,其实网络募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在平台上进行募捐,就必须守好诚信的底线,做好接受社会监督和质疑的准备。
笔者觉得,一个帮助大家共同守好网络捐款诚信底线的办法,就是建立求助者“黑名单”制度。而且,这个求助者“黑名单”应该与个人的“诚信档案”挂钩。如果被列入求助者“黑名单”,那么在购房、银行贷款等方方面面都会被怀疑“诚信”,那么会不会减少一些故意骗捐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