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最近的一项小调查显示,居住在小区商品房里的居民有超过4成不认识对面邻居,有30%的居民对邻居“认识的少,怀念昔日邻里关系”,这也意味着现在小区居民有7成邻里关系陌生或冷淡,这项调查结果将我们几千年来民间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哲学理论”彻底颠覆。读罢这则报道,笔者不禁在想:“邻里之间”何时不再是“陌生人”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生活在农村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不但十分融洽,而且各自的家门大多都开着,就是外出走亲访友也很少把家门关上,大人之间也经常相互串门,有的甚至吃饭时间也端着饭碗走这家串那家,顺便夹一筷子菜尝尝。尤其是我们一大群孩子,一天到晚更是想进谁家就跑进谁家,谁家大人也不会有任何怨言。这样的邻里关系真的可以用“远亲不如近邻”来形容。
可如今,在一些城市里,同住一个小区的,相互间根本就不认识,有的甚至门对门住了十多年,相互间也只知道是住在对门的邻居,却从未相互打个招呼,更别提会相互串串门了。有的家里遇上一点麻烦或困难,往往碍于平时邻里间没有经常来往,而不得不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来帮忙。要是遇上不太重要的事情还好说,如果遇上家中有人突然生病什么的,不好意思开口叫邻居帮上一忙,那就有可能出大事。可见,“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并非没有道理的。
其实,“邻里陌生”折射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为人处世的一种自傲心态。同住一个小区、一幢楼,天天见面,如果大家都能放低身段,摒弃自傲的心态,见面主动打声招呼,主动给个微笑,平时有空多串串门,聊聊天,遇上家中有事多请邻居帮帮忙,或出出点子,如此,邻里关系又何愁不和谐、不融洽呢?
但愿“邻里”不应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让“远亲不如近邻”在和谐、融洽的邻里之间得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