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佩银(赤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德国人在自家自娱自乐,捣鼓着家中的一切,他们和孩子一起铺设花园、布置装修房间、经营花园等,这过程虽然辛苦繁琐,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和耐心。但他们在带领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之时,也恰好给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们会告诉孩子,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要想看到最美的风景,就必须要用双手去描绘。
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教育智慧,对孩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会强迫性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让孩子亲眼目睹父母,如何尽情地投入这种充满生活情趣又要付出劳动的工作。潜移默化,孩子看见了父母,父母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看见了孩子,他们都是彼此成长的一面镜子。是的,如果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之前,父母应该活成那个样子。
这种教育理念恰恰和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的教育观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何要自讨苦吃,折腾孩子呢?很多家长选择了包办式溺爱或者放养式溺爱,就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手掌心里“幸福成长”。可这仅仅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并非孩子们的意愿。
在家庭教育中,德育和智育一样重要。带孩子去看看田野的颜色,闻闻清风的味道,感受泥土的魅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工匠”。
配图 郑玮欣 作
卢进道(麻章):一举多得
德国人喜欢当自家的模范工匠,凡事都尝试着自己去做,自己去动手完成,他们这种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整个社会氛围和人的素质分不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可以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渐锻炼自己动手干一些重活。
培养个人动手的能力,主要是培养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活儿,有些小活我们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只要认真去尝试就可以完成。但由于惰性等方面的原因,有时就是不愿意去迈出动手的第一步。比如,我们家居中一个灯泡坏了,本来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换掉,稍为思考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但有些人偏偏不想动手,还是喜欢找人来帮忙,代替自己干活,养成了懒于动手的不良习惯。如果有了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动手换简单的灯泡,更能进一步去更换荧光管,甚至能换比灯泡更为复杂的LED吸顶灯吊灯。不仅如此,我们有了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家庭生活中的大多数活儿,例如修理桌椅、门窗、厨具等,都可以去自己动手解决。还有,在建房装修这样的大活儿中,如果我们也有德国人的意识,选择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活儿,像铺路、刷墙等比较粗糙的活,同样能够干得有滋有味,这样既锻炼了个人,又为家庭节约了开支,可谓一举多得。
刘巧钦(雷州):何乐而不为
我的阳台连通客厅,约二十来平方米,面朝暖阳四季绿荫。鄙人用寒暑假充裕的空闲时间,亲手摆弄阳台与半个客厅。
自己动手一丝一缕地操弄,当一回室内“设计师”,充实生活,让居室适合自我情怀,节省经费,锤炼匠心,陶冶心性,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