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韩国作家金仁子的《为爱朗读》,感触良多。作者爱丽丝的父亲吉姆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从小就听父亲朗读故事。他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是《绿野仙踪》,而真正发起承诺坚持每日朗读是在爱丽丝九岁的时候。爱丽丝的母亲离开了家,一个单身父亲抚养两个女儿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计划,每天读书。最初提出的是坚持一百天,或者是一千天,而最后他们坚持到3218天,一直到女儿离开家上大学,九年一天不落。《为爱朗读》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一天不落地坚持。
朗读是文字的“扩音器”,文字依附于视觉,但朗读把文字的抑扬顿挫、人物的喜怒哀乐付诸于声音,让文字有了生命的呼吸和生活的质感。但现实当中,常常有家长感到困惑,亲子共读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如何解决?也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没有朗读的雅趣和闲暇,甚至以自己没有“百灵鸟”的嗓音,没有播音员的腔调而抵触或抱怨。事实上,朗读不是炫技,也无需炫技,只要用心,跟着标点和意蕴停顿起伏,就是一种自我的独特解读,就是自己对文本的“二次创作”。
作为父母,我们能够给孩子什么呢?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为孩子从小朗读种下“种子”。诸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脱口而出的片段或诗词,都源自我们从小就反反复复地朗诵,由此可知,朗诵是便于记忆,但朗诵绝不只是为了记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这才是“读”的真谛。朗读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的。愿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在孩子小时候,多付出一点时间,多一些心无旁骛的关注,多给孩子朗读一些书籍,像吉姆一样“为爱朗读三千天”,并引导孩子和我们一起朗读。
推而广之,家庭阅读也可以扩大为社区阅读文化。爱丽丝的父亲吉姆在退休之后,不只是为孙子孙女朗读,还为当地的幼儿园、养老院义务朗读,让爱继续传播。期待我们的社会也能保留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坚守,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将一个又一个朗诵爱好者连接起来,让朗读和分享活动影响更多的人,在朗诵中聆听文化的心声,使朗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城市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