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坚(1925-2013),广东番禺人,香港同丰集团、标准集团等多家公司董事长,曾担任香港塑胶制造商联合会首席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东华三院总理等社会职务,是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
陈坚、黄雪卿伉俪。
陈先生从抗战时期开始就与湛江结缘,在此结识妻子黄雪卿。事业成功后,他不忘第二故乡湛江的教育文化发展,多年来热衷捐资助学,并促进湛江文化界对于他外祖父、近代名人黄世仲历史文化的研究。
陈坚一家人。
湛江是第二故乡
陈坚原籍番禺,幼时父亲已去世,姐弟3人依靠母亲抚养以及远亲照顾。移居香港期间,陈坚胞兄陈基曾在名为“恒兴”的蒲包商号任职。直到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他们逃难到广州湾(今湛江),1946年陈基、陈坚在湛江开设“永德行”,经营蒲包业。因为他们从蒲包业起家,对此内情非常了解,陈基曾撰写《雷州蒲包业的一些史料》刊登于《广东文史资料》第21辑。陈基长期在湛江生活、工作,曾任湛江市政协副主席、湛江市工商联名誉会长、湛江市公关协会副会长。
陈坚则选择返回香港从商,谋求发展,上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香港塑胶制造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成为香港最先经营塑胶花业的制造商,此后陆续开办制衣厂、玩具厂,创办同丰集团前身——同丰洋行。
旅居湛江期间,陈坚结识了妻子黄雪卿女士。黄雪卿(1931-1997)与陈坚同为番禺同乡,抗战时期就读于赤坎私立培才中学,为“珏社”级(即1944级)学生。陈坚、黄雪卿婚后生育一女两儿:大女陈撷萃,二儿陈撷盈,三儿陈撷理。
发家致富后,陈坚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环境下,1980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湛江市,经过考察,决定与庞树生(湛江龙头籍港商)创办万丰人造花厂。1984年7月2日,湛江市对外贸易公司与香港湛江万丰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万丰人造花厂正式开业,这是湛江市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
1981年春节,陈坚、黄雪卿伉俪从香港回到湛江市。黄雪卿在留湛校友王康富等的安排与陪同下,探访母校。这一次她带回学生时代在培才学校演出的《春暖花香》歌剧剧照,以及当时师生离别时赠送的签名锦缎。王康富专门为此撰写了《母校!儿女回来了》的通讯。1982年,陈坚母亲黄福莲(黄世仲之女)从香港移居湛江生活,安享晚年。
由于家族与湛江的密切联系,陈坚常言道:“湛江是我的第二故乡。”他也被推选为湛江市荣誉市民、湛江市政协常委、湛江市第十五届工商联名誉主席、湛江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湛江市公共关系协会永远名誉会长、湛江一中顾问。他每年都有一两次回来湛江出席市政协例会或湛江海外联谊会等活动,一如既往地关注湛江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
陈坚(左)给湛江一中捐赠100万港元。
助学育才献爱心
改革开放以来,陈坚先生主动回内地投资兴办实业的同时,以企业盈利回馈社会,办学扶贫。他目睹第二故乡湛江的落后面貌,积极支持湛江的慈善事业,多次捐款扶危济困、助学育才。
1996年12月,湛江市培才中学校友访港,陈坚给湛江一中捐款100万港元建艺术馆。2002年,追捐至200万港元,学校将此馆命名为“雪卿艺术馆”。陈先生始终关心这一工程,日后又捐赠价值数十万元的座椅以及一台价值10万元的大型钢琴。2002年,陈坚先生委托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先生在培才中学任教时的爱徒吴玉秀女士,请移居台湾的黄友棣亲笔寄赠贺词:“艺术是仁爱的化身,陈坚先生伉俪情深,鼓盆歌歇,怀念更殷,特献此馆,以垂久远”。2005年,工程即将竣工时,时已90多高龄的黄友棣先生还欣然挥毫,题写“雪卿艺术馆”馆名。2006年7月6日,雪卿艺术馆落成举行揭幕庆典仪式,陈坚先生及三位子女专程从香港、美国回到湛江参加盛典。陈坚长子陈撷盈说:“雪卿艺术馆的落成,既是校方对雪卿校友品行才艺的肯定,又是家父对先母感情的见证。”
2009年12月6日,“雪卿艺术馆”建馆四周年暨“培才一中人一家亲”校友联欢会上,陈坚心情激动地说:“雪卿当年就读培才中学受到校长老师教育培养的恩德,她回馈母校是应尽的责任。我受到雪卿爱护、感恩母校和助人美德的感染而捐赠兴建艺术馆,得到学校大力支持建得如此美轮美奂,有助学校发展多方面功能,十分感谢。希望雪卿热爱母校和助人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2010年7月19日,陈坚参加以张云枫(曾任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为团长的旅港湛江同乡会与培才校友代表团回到湛江一中,向黄雪卿铜像献花篮。2011年,培才中学湛江地区校友会倡议配合母校建造培才中学校名与校史碑,陈坚先生获悉后积极支持,自己捐资港币2万元外,再以爱妻黄雪卿亲属名义捐款港币2万元。
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罕见大水灾,来自灾区的在湛读书学生出现生活困难,陈坚立即捐款5万元委托胞兄陈基和湛江公关协会进行发放。同时为了扶贫济学的长期有效推行,捐资10万元成立湛江公关协会扶贫育才基金会,由陈基先生任会长,每年捐款5-20万元不等,累计捐款达400多万元。该基金会对湛江市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中、小学生进行连年扶助升学,直至完成学业。陈坚非常关心此项希望工程,几乎每一年都回湛江参加基金发放仪式。陈坚在带头捐资的同时,还邀请身边朋友参与到这一意义非凡的活动中来。在他的带动下,身边朋友通过在湛江义卖书画作品的方式募捐善款,用于湛江公关的助学事业之中。
湛江气象学校是陈坚重点关注扶助的一所学校,该校生源主要来自云贵、省内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2000年3月,陈坚到该校看望特困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状况,并成立“湛江气象学校陈坚助学基金会”。2005年,因该校并入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基金会正式易名为海大职技学院陈坚助学基金会,聘请他为该学院名誉院长。在聘任仪式上,陈坚捐资10万港元充实基金会基金,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此外,陈坚还捐建湛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坡头区南三镇湖村“扶轮陈黄雪卿敬老院”;资助出版《湛江乡情》;资助湛江师范学院蔡茂从和林衡勋两位教授出版《比较神话学》和《中国艺术意境论》两书。
据悉,陈坚先生为第二故乡湛江的文化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累计捐助款项数百万元,受助受奖学生遍及五县四区多所学校,受助学生逾千人次。
陈坚(左四)与黄世仲铜像。
推动黄世仲历史研究
追溯历史渊源,陈基、陈坚是近代著名小说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黄世仲嫡亲外孙。黄世仲(1872-1912),字小配,别号禺山世次郎、棣荪,广东番禺县茭塘司(今芳村区西塱村)人。他是清末岭南文坛巨匠,著有《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洪秀全演义》《陈开演义》《大马扁》《党人碑》《岑春煊》《黄粱梦》《五日风声》《镜中影》等20余部中、长篇小说。他还是民主革命先驱、卓越宣传家,1903年在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任记者,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创办、主编《粤东小说林》《广东白话报》《岭南白话杂志》和《中外小说林》等报刊10余种,鼓吹革命,与郑贯公并称“报界双璧”。他还亲自参加1904年惠州起义与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同时发动广东民军积极响应武昌起义,任广东民团总局局长。因反对广东代理总督陈炯明,1912年被诬陷“贪污索贿罪”而拘捕杀害,酿成近代史上一大冤案。革命党人高剑父、谢英伯为此奔走翻案,终未得果。
1997年1月,陈坚创办“香港纪念黄世仲基金会”,捐资300万元于黄世仲家乡兴建黄世仲事迹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5月开幕。
为了促进黄世仲历史的专门研究,陈坚捐资在湛江师范学院成立黄世仲研究所,他被聘为湛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黄世仲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湛江师院历史系郭天祥教授。香港黄世仲基金会委托项目“黄世仲研究”“黄世仲传记”分别由该所研究员郭天祥、申友良主持完成。2001年第1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多篇黄世仲专题研究,有郭天祥《黄世仲生平诸问题再辨——兼与颜廷亮先生商榷》、王显成《黄世仲政论述评》、曾建宁《黄世仲与<中国日报>》。2002年,郭天祥著《黄世仲年谱长编》以及申友良著《报王黄世仲》两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外,郭天祥还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包括《民军的编遣与黄世仲之死》(《香港笔荟》2000年总第17辑);《辛亥革命的卓越宣传家黄世仲》(《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黄世仲“罪案”揭秘——兼于姚福申先生商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这些系列的学术文章,促进湛江学界对近代名人黄世仲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湛江市政协、统战部非常重视革命志士黄世仲的事迹,方志强先生执笔编写黄世仲传记过程中也得到湛江市政协文史办的支持。1999年,方志强撰写的《黄世仲大传》近70万字,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以及陈坚先生赞助出版,完整呈现了黄世仲的一生经历。此外,2003年《湛江文史》第23辑登载多篇关于黄世仲的文章。包括陈坚的《怀念我的外祖父——黄世仲》(原载《香港笔荟》第11期,1997年),王国强的《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黄世仲先生》以及胡志伟的《民国肇建后第一宗政治冤案——辛亥革命功臣黄世仲之死》,显示了湛江政协对于陈基、陈坚外祖父、近代名人黄世仲研究的一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