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开展急救科普活动。通讯员 王丽君 摄
近日,“急救”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据了解,心脏停跳的黄金4分钟是救治的关键期,然而由于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1%,导致救治成功率不足1%,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学校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并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目前进行急救知识的主要培训多由当地红十字会、专业的医学科普人员等进行自主安排。还有近四成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急救知识;选择杂志、期刊占15%;通过电视、广播的占20%;通过校外急救培训、宣讲学习急救知识的不足5%;通过校内相关理论课程获取急救知识的不足20%。
急救技能需要不断的实践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以CPR(心肺复苏术)为例,仅仅是看过、学过,不一定能真正“救人”,过去十年,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生存率最大的决定因素,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成功复苏的基础。
在广东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师生,多年来一直在为做好急救科普努力奋斗。2015年,网络上一个因急救不当而痛失生命的视频,触动了广东医科大学李颖老师神经,便开始了为“守护生命”不断奋斗的理想之路,还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用自己的毕生之力去普及急救知识10万人次,并考取了救护员证。2017年在学校开设了《生命安全与现场急救》这门选修课。2018年组建星火急救队,2019年护理学院5位老师加入到星火急救队。他们在校园、社区、街道、广场等地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的解决、扭伤处理、心梗及脑卒中的识别及现场急救等。
广东医科大学急救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3年,2018年获“湛江市红旗团支部”称号,累计开展了急救培训活动394场次,总服务55767人次。团队从2014年开始组建三下乡队伍,6年期间,共派出19支下乡队伍前往湛江、茂名等9个市开展急救下乡巡回宣教、急救主题夏令营、急救特色扶贫等活动,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为生命保驾护航,引领更多大学生齐心科普急救。服务队指导老师蔡晓颖表示,指导急救志愿服务队开展实践学习和服务基层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命文化教育,作为医学生,急救技能是最基本的技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力,培养医学生的科普力,在实践服务中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医者责任心,进而将思想、专业、技能转化为具有爱国情怀的实践综合能力,培养未来优秀医学人才。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唐燕平建议,做好急救,要不断提高自身急救知识,让自己更专业化。全民急救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推广,呼吁急救科普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其次普及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等,以带动更多人加入急救队伍,再让这部分人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普及急救技能。
相关链接——
高质量的CPR(心肺复苏术)包括:
识别后10秒内开始进行按压,第一是按压位置为胸骨下段;第二是按压时需以掌根接触按压,以防止肋骨骨折;第三是按压时手臂需垂直于患者胸壁,不可弯曲;第四是按压频率需大于100次/分而小于120次/分;第五是按压频率需大于5厘米而小于6厘米;第六是确保充分下压及完成回弹;第七是以正确的容量和速率通气;最后,要尽量减少停止操作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