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部署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据12月10日《湛江日报》)
城市和我们人类一样,每天都在吐故纳新,其产生的大量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整个城市机能就会大受影响。然而我们看到,国内不少城市都将生活垃圾填埋或堆放在郊外,形成“垃圾围城”的局面,既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又污染了土地,同时还成为蚊蝇孳生、传染疾病的源头,导致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及时妥善处理好这些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急任务。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破解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垃圾围城”这一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垃圾“变废为宝”的第一步,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题中之意。
源头削减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治本之道,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又是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最好出路。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湛江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工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群众积极性不高、垃圾分类不科学、配套改革不到位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要注重整体谋划,聚焦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必须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宣传科普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养成将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将垃圾分类纳入地方立法计划,用法治的强制力推动垃圾分类,用严格的罚则保障垃圾分类的推行。另外,还要不断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确保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相互衔接。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实现城乡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