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走生命的,不一定是无情,更多的是无知,而能够守护生命的不能够光靠有爱,更要有识。而‘识’就是每个人的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心脏停跳的黄金4分钟是救治的关键期,由于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1%,导致救治成功率不足1%,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员活动室开展了一场特殊的考核,护理学院6名教工党员通过考核成为救护员导师,58名同学拿到救护员证,从此救人可以“执政上岗”。
在广东医校园,与考核同步进行的还有急救知识宣传普及周活动,老师和志愿者们在校园内搭建帐篷,作为移动教室,开展为期一周的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的解决、扭伤处理、心梗及脑卒中的识别及现场急救等。让更多人了解急救、学习急救、掌握急救技能。
研究表明,学校是普及急救的最佳场所,医学生是宣传急救的生力军。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植救死扶伤、博爱奉献的精神,积极发挥先锋作用,将急救知识带给更多的非专业人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今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开学第一课”教大家如何有识急救,共同学习《生命安全与现场急救》,一起“守护生命、有识急救”。该课程成社会公益急救员培训课,参加此堂选修课的学生,学成考评合格,即可获取急救员证书。学生们选择这堂选修课既可以学习专业急救知识,还能获得救人的“通行证”。
广东医护理学院李颖老师表示,计划打造一支“校园急救先锋”移动科普课堂,预计在两年内培训“校园急救先锋”500人次,再由“校园急救先锋”成员引领在校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达5000人次,使广东医科大学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在全国高校率先达到30%,最终实现人人会急救,人人能救人。鼓励“校园急救先锋”成员成为红十字会的注册志愿者,使在校学生中红十字会志愿者的比例达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