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东(霞山):步行街上年味浓
元月13日,霞山步行街。2020年湛江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暨“迎新春·文明伴我行”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彩旗飘舞、鼓乐齐鸣,唱响新年、唱响湛江、唱响湛江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笔者置身活动现场,感受热闹、喜庆、祥和,感受传统年味新的表达方式 。
年味在哪里?年味在声震海天的锣鼓声中,年味在腾空跳跃的醒狮队员身上,年味在文艺工作者的欢歌劲舞间,年味在非遗文化展览的展板上,年味在市民自然欢畅的笑容里。
“文化进万家”活动实际上就是新年惠民、为民、乐民的系统文化服务项目,就是把党的关怀传递到百姓心底的生动实践,就是充满欢乐和文明的文化盛宴,就是浓厚年味的凝聚和升华。伴随着“文化进万家”。湛江市属各单位、各区县共组织173项各种形式的活动。春节期间,湛江大地以平均十余场活动的规模,烘托出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年味。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传统的尽情娱乐,是发自内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至美至纯的精神享受,是对新时代国泰民安的礼赞。年味散发在回家路上,年味在母亲亲手包的饺子中,年味在红包压岁钱和喜庆对联中。
年复一年,临近春节,年味似乎越来越浓。人们不再满足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是追求文化享受,欣赏多彩节目,陶醉于艺术气氛。一台台多姿多彩的节目,唱响在百姓家门口。今天的年味充满时代气息,充满浓浓的文化内涵,充满活力和韵味。
春节临近,人们在谈论着年味,细数着过年的变化。其实传统的年味非但没变,相反更浓更醇。喜庆、团圆始终是年味的核心,用传承留住春节的记忆,配之以“文化调料”,才能历久弥新,孕育岀传统节日的时代韵味。守护好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春节,就能守住民族的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春节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不凋谢。让我们细细品尝年味,体会年味,享受年味的全过程,尽情欣赏年味中的文化佳酿。
林康寿(吴川):最真的年味
过了腊八就是年。无论是外地求学孩子的归来,外出创业者的赶回,还是个人扫尘除旧、办置年货,一切无不告诉我们,年来了,年味渐浓。
然而,总会有一些人感叹年味淡了,可事实上,年味不是淡了,而是丰富了,老传统变新习俗。
配图 大禹 摄
只要过年的心在,年味就不会淡。且看小城镇马路上骤然冒出壮观的小车“长龙”队,且看城乡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的张灯结彩,且看超市商铺里购年货的人头攒动,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你都会感到,年味只浓不淡。当然,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年味,老年人盼团圆,年轻人愿聚会,小孩子乐拜年,虽年味各异,但各种年味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味道——人情味。
年味是浓是淡,实际上就看人们不同的感受。譬如,昔时一到过年村庄里氤氲着喜庆氛围,这就是年味;现在临近春节城镇人时兴反向团圆,把父母家人接到城镇过年,这也是年味。可以说,只要春节的人气还在,只要人心还在,年味就不会淡薄,虽然形式不同,载体各异,但始终离不开人情味。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今过年并不在于吃穿,因为平时吃好穿好,天天像过年,倒更注重的是人情味道。每到临近春节,同事互相问好,亲友互相探望;朋友圈、同学群、同事群、家庭群里的问候语、祝福语、抢红包……热闹非凡,简直目不暇接,乐不可支,不知不觉便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
钟娜(霞山):烟火味
小时候过年,除夕是父亲和母亲在烟火缭绕的灶台上弄出白切鸡、红烧鱼、焖豆腐等等一桌好菜,我和姐姐们只负责打闹、看电视、玩牌,坐等吃饱喝足领利是。再长大一点,我们当上了父母的下手,帮忙洗菜、端菜、摆碗筷,一齐进进出出烟火缭绕的厨房。等成家立业生子后,父母日渐年迈,年初二归家团聚时,我们想接过父亲手中的大勺,但父亲不同意,坚持要继续主持那股缭绕的烟火,于是我们成了父亲的副手,一边帮忙,一边哄着一群调皮蛋,整座房子充满热闹的年的气氛。到我们有了小汽车后,在多次劝说无效之下,我们决定外出吃团圆饭,父亲终于同意放下大勺,去品尝饭店大厨们的手艺。
今年过年,我们计划“移师”到三姐家的大院子,准备简单生趣的年夜饭,大人动手烧一烧走地鸡,孩子们自行烧烤、烤番薯,外加后院的有机蔬菜、湛江的大虾和生蚝、信宜的尚文粉,足矣,在不愁吃不愁喝的今天,而且还不用担心堵车、不用赶时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迈的双亲不需要再舟车劳顿,只要在冬日暖阳下安坐树下与亲家闲聊,望着儿孙们开心忙碌就好,饭后也可以早点回家洗漱休息。商量确定后,距离农历新年尚有十余日,但我已经开始期待,期待新一种烟火缭绕。
“团圆”是中国人过农历新年最重视的词汇,团圆饭则是词义的最直接表现,更是年味里不可或缺的“一味”。回顾往年,我发现在我心里,烟火味是最难忘的,最珍贵的年味。
梁嘉雯(赤坎):春联
近日,在镇政府大院内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提前收到活动消息的群众们热情高涨,活动还没开始大家就已经早早地赶来政府大院排队等候。书法家们铺陈纸笔、挥毫泼墨,靠得近的群众自觉地负责帮书法家慢慢挪动春联纸,大家相互配合着完成作品,围观的群众纷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只为一睹书写春联的风采,还有人忙着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随着来人越来越多整个活动现场热火朝天。对联到手之后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捧着到一旁的空地上去平铺着,四个角分别用碎砖或小石头压着以免让风吹跑。待晾干墨迹以后就卷起各自的春联欢天喜地地回家去。
这年味呀,就藏在红彤彤的春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