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阿茂儿点赞,把伝吴川话凝聚在中国文字的宝库中!这对伝吴川话的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0月28日,在《伝语(吴川话)基础语音教程》出版发行暨赠书仪式上,多位领导和从事本土文化与方言研究的学者纷纷表示赞赏。
《伝语(吴川话)基础语音教程》是吴川史上第一部伝语专业教程,全方位地展示了伝语的特性,包括《语音基础》《语音会话》《阅读》和《伝语(吴川话)字典》等。《伝语(吴川话)字典》的诞生,标志着彻底结束了伝吴川话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只能转用汉字的历史;有效地解决了汉字不能充分、真实地记录和描绘伝语的缺陷。
该书的作者为阿茂儿,原名李康茂,吴川人,是一位热爱家乡的本土学者,其秉持伝语本位主义,主张伝字为本,汉字为用。另外,作者还主张吴川话为一门语言,叫伝语,伝语不属于粤语子方言,两者是对等的关系。
11月2日,记者专访了该书的作者李康茂,重温了该书编撰的过程。这些年,除了《伝语(吴川话)基础语音教程》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写下了不少优秀的小说和诗歌作品。
遭遇冒犯,埋下种子
生于1985年的李康茂,从小体弱多病,经常药不离口,受此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在班里倒数。不过,父母对此比较宽容,并没有进行任何批评。得益于此,他总能在重大考试的关键时期,将精力投注到学习中去,并将成绩快速拉升到前列,最终成功就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爱和宽容才是孩子奋力向前的根本动力。”李康茂表示,倘若父母当初采用的是责骂和压制的做法,那么他的人生将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2005年到2009年,在广州就读大学期间,李康茂在一次同学间的讨论中说起了自己的家乡话——吴川话,并自豪地认为,吴川话是一门很了不起的语言。不过,一位广州的同学却很不以为然,说:“吴川话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小地方的方言,土不拉几的,充什么语言,看看我们广州话,我们有自己的文字,可以用手机和电脑输入,我们才是被联合国承认的语言。”
一时间,李康茂感到十分的气愤,但转而一想,同学的话也确实有其道理:如果伝语吴川话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那又凭什么自称为语言呢?这件事为他日后的研究埋下了一颗种子。
后来,李康茂又多次遇上在广州人面前不愿意说吴川话,甚至以说吴川话为耻的家乡青年,内心不禁悲痛。
创立伝字,编撰教程
2013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乡话日渐消亡的忧虑,李康茂独自创立了伝语书写系统——伝字,随后又以常用伝字和汉字为基础,编撰出《伝语(吴川话)字典》。
方案一:参照国际音标,创作出一套拼读吴川话的汉字拼音方案;
方案二:参照同属百越语系,且有官方地位的越南语,创作出一套完全独立的文字方案;
方案三:根据伝语的独特性以及吴川人的文字使用习惯,融合国际音标、越南语与汉字,创造出一套全新的、适合吴川人使用的文字系统。
由于之前的经历,李康茂明白,只有当伝语吴川话拥有了自己的文字,那么它才有资格自称为语言。为此,他摆脱了其他学者无法跳出的方言设定,将伝语定位为语言,并遵循伝语本位主义,创造了伝字。
不过,伝字创立的过程本非一帆风顺。为了契合吴川人的文字使用习惯,李康茂多次推倒重来,将已经修订完毕的伝语字典直接作废,重新进行研究。到了2015年,他终于创造出一套学术价值很高的伝字方案,即书中的《方案二架构下的伝字》,然而,正因为其过于学术,导致了很多吴川当地人学习起来都非常吃力,毕竟大多数老百姓都没学过语言学,并不具备足够的语言学基础。这让他陷入了到底要“学术”还是要“学会”的两难境地。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认为:伝字不但要以伝语为本,更要以伝人为本。为此,他继续投入了将近5年的时间,创造出一套让大多数人都能学得懂的,更加契合吴川人的文字使用习惯的伝字体系。
伝字的创立是吴川文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伝语吴川话保护和推广事业的转捩点。对此,李康茂自豪地说:“伝字是一套拼音文字,其本质是一套文字,而非拼音,伝字可以用手机和电脑输入,是一套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文字。”
在确立伝语的书写系统——伝字后,李康茂随后便以常用伝字和汉字为基础,编撰出《伝语(吴川话)字典》,紧接着,又编撰了伝语教程——《伝语(吴川话)基础语音教程》,以唤起人们保护家乡话的热情。
教程全方位地揭示了伝语的特性,涵括了伝语的发音基础、日常生活会话,正式行文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伝语吴川话研究的集大成者。
笔耕不辍,创作颇丰
这些年来,在致力于保护家乡话的过程中,李康茂认识到,家乡的优秀文化也同样需要得到弘扬,便以乡土文化为背景,开始了文学创作,撰写了小说集《癫狂集》和诗歌选集《伝人之歌》。小说集《癫狂集》包含了短篇乡土小说《共同的记忆》及长篇科幻小说《梦回伝川》等。
《共同的记忆》以解放战争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伝人家庭为窗口,通过一幕幕世代轮回的场景,向世人展现了吴川人在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所饱受的苦难,以及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希望。该作品以乡中老人的回忆、口述为依据,没有进行过多的文学修饰和主观评断,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和保存这段日渐消弭的集体记忆。
《梦回伝川》以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华夏为背景,以主角排除万难,回到家乡为主线,突显了主角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与责任感,展示了历史、现代和未来辩证的发展关系。该作品以家庭价值为核心,描绘了大海儿女的情怀,同时,也为伝人规划了一幅美好且具备可行性的发展蓝图。
诗歌选集《伝人之歌》记录了一位伝人游子在外漂泊的心路历程。其中,《信念》描绘了游子永不屈服的奋进精神,《浮沉》描绘了游子对人生起落的感悟,《下班的路》描绘了游子渴望安定的心声,《田野》描绘了游子对家乡无限的眷恋。
在采访过程中,李康茂还专门向记者诵读了《田野》这首满怀家乡情怀的诗歌:
离开时,
你只是青青的禾苗,
在阳光下,
夹杂着野草。
斜阳外,
鸟儿在飞翔,
欲把这漂泊的岁月,
托付给秋风。
随风起舞的,
是金黄的稻穗,
稻穗的边上,
是我的家乡。
李康茂表示,这些作品在不远的将来便可以出版问世,供读者品鉴。“曾经,我有很多梦想;现在,我终于站稳了脚跟,重新找回了那个发自内心深处的梦——传承家乡伝语。从今往后,我的下半生,都将围绕着这个梦来展开。”李康茂说。
(来源:湛江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