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吴川江心岛生态公园内的“劏狗六爹”麦为仪雕像。
“劏狗六爹”麦为仪、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抗日名将张炎将军……吴川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涌现了很多英豪名人,盛产传奇动人的民间故事。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的“乡土文学家”们多年来勤耕不辍,倾情挖掘整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至今已出版18本吴川《民间文学》作品集和两本精选集。
“湛江的民间文学资源其实非常丰富,如何进一步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值得我们思考。”近日,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湛江的一些民间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还有很多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这些散落在湛江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因此,要想方设法加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加强民间文学的“静态”保存和“活态”传承,激活民间文学助力地方文化振兴。
让散落的民间文学“遗珠”串珠成链
“今天我们讲劏狗六爹的故事《智斗白鸽眼》。”在吴川市塘尾街道麦屋村的“麦为仪纪念馆”里,村里的退休老人对着围聚在一起的小学生,绘声绘色地开讲“劏狗六爹的故事”。这是在麦屋村经常能看到的一个场景。
记者从吴川市非遗中心获悉,“劏狗六爹的故事”已于2018年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劏狗六爹”实名麦为仪,字凤来,生于1695年,是吴川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清代乾隆年岁贡生,塘尾麦屋人。劏狗六爹本是个读书人,但因出身贫穷,正直清高,为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所不容,他的故事多以智斗的方法,以敏捷、灵巧、出其不意的思维方式战胜对手这些故事大多具有“以牙还牙”、“傻里藏智”、“急中生智”的特点,引人发笑的方式贯穿整个故事。198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湖北咸宁市召开的全国机智人物讨论会上,共评出全国机智人物380名,广东入选8名,劏狗六爹名列首位。
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负责人说,在吴川,“劏狗六爹”的生平故事很多,流传很广,给大众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劏狗六爹的故事多以斗贪官、惩豪横、斗鬼神、破迷信的趣事轶闻居多。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是广东机智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文才出众,更主要的是机智勇敢、胆略过人,敢于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上与贪官污吏作斗争、敢于反对土豪劣绅、反对封建迷信,因而赢得老百姓的喜爱。
“像‘劏狗六爹的故事’这种民间文学资源,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是一方面,但我们‘乡土文学家’们通过挖掘整理形成文字,出版书籍,传诸下一代,意义很大。”该协会负责人说,这些民间故事具有地域性强、通俗易懂、生动传奇的艺术特点,在口口相传的寓教于乐中传授着知识,可以教化世人、催人向上,也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最典型是“劏狗六爹的故事”,主人公诙谐幽默、勇敢、智慧、正义,其实恰是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负责人表示,吴川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如同散落在吴川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必须及时进行抢救整理,让这些“遗珠”能够“串珠成链”。他认为,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来源于基层百姓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贴近百姓的审美文化和心理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需要依托普通民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懂的文化资源,否则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和心理一致,毫无疑问,民间文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吴川民间艺人欧景钦扮演的“劏狗六爹”麦为仪。
“长辈在夜间讲故事曾是十分普遍的生活现象”
“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在夜间讲故事是民间一种十分普遍的生活现象,”家住吴川市梅菉街道沿江路的市民张志春说,在故事的讲述和接受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情趣。“那时候就特别喜欢听劏狗六爹和状元林召棠的故事,”张志春说,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中,都保留着民间文学故事的影子。后来,虽然从农村搬到吴川城区居住了,但夜间讲故事这种情愫依然在,现在也经常给自己的孩子讲吴川的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既有优秀的文人传统,又有丰厚的民间文学传统。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负责人介绍,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任何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民间文学面临着严峻的冲击。
该负责人说,民间文学有着不同情愫、不同内容的故事或滋养美好的心灵,或鞭挞顽劣世态,给人以启迪和警醒。民间文学靠人们口口相传,对于人的依赖性强。一旦传承人不在了,美好的故事、言语、长诗、史诗也就没有了。因此,我们积极进行记录和抢救,让这些美好的故事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
多年来,吴川民间的“乡土文学家”积极弘扬吴川文化,挖掘吴川历史,搜集、整理、发表了如劏狗六爹麦为仪、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抗日名将张炎将军等典型的吴川名人事迹和大量的民间故事。“乡土文学家”扎根在吴川历史文化的土壤,从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感受生活的智慧,并用它们表达人民的心声,至今已推出18本吴川《民间文学》作品集和两本精选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博士为《吴川民间故事选》作序,称赞“《吴川民间故事选》是一个极有文化品味的选题,搜集、整理过往民间掌故而辑成本书,对系统宣扬吴川民间智慧与民俗文化,彰显乡土文学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为现代的文明建设提供理性与精神支撑,意义不凡。”
“我们将继续挖掘传承民间故事这一文化瑰宝,让故事成为城乡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加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挖掘整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着力推动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不断激活民间文学助力地方文化振兴,使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为吴川发展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民间文学既要“静态”保存,也要“活态”传承
湛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特别是历史人物方面,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民间故事资源其实非常丰富。但目前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大多数仍处于“沉睡”状态,亟待“唤醒”。
本土文史研究者、吴川一中退休教师梁杰认为,湛江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里面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表达形式,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是绝对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持民间故事的原生态,民间文学的魅力在于大俗就是大雅,所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刻不容缓。
梁杰认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根本在人才。民间文学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最好在民间,要跟广大群众“亲密接触”。民间文学传承人往往多才多艺,可以让他们加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在这方面要进行积极探索。
“要将湛江民间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对于挖掘湛江民间文学资源,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负责人建议,今后应多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故事会”活动,首先是挖故事,收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历史神话、传说掌故、红色革命故事等。其次是写故事,进行民间故事的整理工作,撰写传统故事,同时撰写新故事。第三是编故事,编辑出版湛江民间故事相关书籍。此外,要讲故事,举办民间故事演讲比赛,同时还推出“湛江故事会”类似的广播电视节目,邀请“讲古”人在节目中定期开讲。
吴川市非遗中心负责人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保护难度较大,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的生存状况堪忧,不少民间文学处于濒危的状态。经过多年努力,以吴川市民间文学家协会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工作团队,及时搜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民间文学文本,推动了对民间文学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梁杰表示,民间文学既要“静态”保存,也要“活态”传承。像吴川麦屋村老人给孩子们讲“劏狗六爹”的故事,就是一种活态传承。每个湛江人都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最初的情感与意义。这种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必然产生浓烈的乡土认同和文化情结,在人们心中孕育出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因此,要努力使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