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珠捧着包好的鸭乸粽开心地笑了。记者 刘小滢 摄
端午节日气氛愈浓,粽子也随之热销。“鸭乸粽”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味道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鸭乸粽量少但远销外地解乡愁
5月26日,记者辗转找到了今年已经60多岁的卢秀珠。她的老家在麻章太平镇东岸村。每逢端午节前,她都会制作簕古粽,一做就做了50年。“年轻的时候帮父母做,现在我带着老公儿子做,做给小孙子吃,给喜欢它的人吃。”卢秀珠说。
今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卢秀珠的丈夫陈福荣就开着摩托车,在湛江到处搜寻和采摘簕古叶了。簕古叶有尖刺,采摘和运输都不方便,但为了支持老婆,他每天乐此不疲。“一天能摘100多条吧,主要是在城市不好找簕古叶,以前在农村可多了。”福荣叔笑笑说。
市面上的普通粽子和传统簕古粽最根本的口味差别,也正是因为这新鲜采摘的簕古叶。在蒸熟过程中,簕古叶独有的清香会缓慢渗入糯米和馅料中,若从中间切开,金黄的馅料散发出浓郁的清甜香气,这是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家乡味道。
最正宗的簕古粽,连馅料都十分讲究。“一定要用雪白的上好糯米和雷州半岛特有的蛤蒌叶做馅,配上绿豆、咸蛋黄,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多放两片煮烂的肥猪肉,加点瑶柱、虾米提鲜。”卢秀珠一边往“鸭肚子”里填料一边解说,“这样做出来的端午粽子,小孩子最馋了。我喜欢看到孙子吃粽子的高兴模样,也爱听儿子儿媳夸我做的粽子好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鸡鸭都是饭桌上的稀罕物,由父母亲手编织包裹的“鸭乸”簕古粽,虽然不是真正的鸭子,却倾注了他们最质朴最深刻的爱。手巧的家庭,还能编出千般造型的簕古粽——如笔架和书包(寓意学业进步)、鱼篓(年年有余)、金塔(步步高升)……一只只饱满的簕古粽,不仅寄托了湛江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期待,也是那些年小孩子的快乐源泉。
卢秀珠阿姨的“粉丝”可不止家人,自从搬来霞山居住,她每年端午节做出来的簕古粽名气逐渐被熟人传播,粽子甚至远销珠三角、上海、北京等地。
“许多远在他乡打拼的湛江人,通过各种渠道找我买粽寄过去,就是因为惦记着这股家乡味。毕竟现在很难找到会做簕古粽的人了。”卢秀珠说,“即便儿子劝我不要太累、少做一点,我也不想辜负乡亲们的这份情义。”
簕古粽手艺盼传承
但是,如今市场上难觅鸭乸粽的身影。这种曾是雷州半岛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包粽(编织)手艺,正渐渐失传。
“因为制作工序繁琐,现在会编簕古粽的人越来越少了,再不做的话,慢慢这门手艺就要失传咯。”卢秀珠遗憾地说,就算像她这样的熟练工,做成一只簕古粽也要平均耗时六七分钟,而这还没算上前期采叶、切叶、清洗、炒料等准备功夫和后期一个多小时的慢蒸过程。
老一辈的湛江人,素来擅长编织蒲草。每年端午节前一周,村里的大人就会到田间地头砍回簕古叶,细心地割掉叶子两边的刺,切开中间的“凸骨”,再用编织蒲席的手法,两两交错、打结,编织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鸭乸”。再从“鸭乸”的屁股往肚子里填充馅料,最后上锅蒸熟。“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勤劳妇女都会用簕古叶包粽子。我也是从父亲身上学来的手艺,他编出来的动物形状更多,大家都说像‘活’的一样。”卢秀珠阿姨说道。
卢秀珠经常感到惋惜,她还没有找到“徒弟”愿意学习编织簕古粽的手艺。“现代年轻人工作忙,没时间像我们当年那样钻研编织。”卢秀珠认为,也许是繁琐复杂的传统制作工艺,让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其实学起来不难。你看,我做的粽子是不是很漂亮?”她双手捧起一只“鸭乸粽”笑道:“只要有人愿意学、用心学,欢迎来找我,我肯定毫无保留地教,希望这门手艺能代代传承下去。”
扫一扫,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