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如兰之州 山水金城

2023-08-05 09:5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 崔财鑫 冯智波

兰州夜色阑珊。

一嗓秦腔清肺腑,千秋豪气壮山河。今夏,有一个城市的名字直冲热榜:金城兰州!兰州,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兰州正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在兰州碑林上空俯瞰黄河。

黄河之滨也很美。7月24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当日下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启动,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访”。

嘉宾参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展览馆。

嘉宾体验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工业兰州

加快改革创新进程

工业城市重振雄风

7月25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邀请参会嘉宾走进兰州新区,围绕兰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改革创新进程、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等内容,先后参观采访了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和甘肃省经济发展展览馆,近距离感触兰州在工业领域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成就。

工业,是镌刻在兰州厚重历史上的起笔。兰州过去曾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如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工业行动无疑吹响了兰州重塑工业体系新篇章的号角。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兰州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采访中了解到,2022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造”,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3%。2023年是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户以上。

兰州市将加快5G网络及千兆光网建设,超前布局鹏博士西北5G大数据产业园等新基建项目,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并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甘肃移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以鲲鹏技术体系为底座的行业应用新生态。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深入贯彻“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招,攻坚推进强工业行动。

创新兰州

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打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7月26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走进兰州高新区,并先后参观采访了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记忆金属产业园和高原夏菜基地,以兰州园区建设发展见证兰州在强省会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56名。自兰州高新区“深藏功与名”,有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产企业之一,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续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

兰州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为强省会行动筑牢人才智力基础,兰州将围绕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研究出台制度办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积极引导大中专学生落户兰州,增强省会城市对人才人口的吸附力,努力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强省会行动筑牢人才智力基础。

文化兰州

延续历史彰显特质

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悠悠白塔山,巍巍皋兰山,滔滔黄河穿城而过,仿佛从千年之前就标注了兰州这座城市必有的黄河文化。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路边,你可能会见到树荫下拉二胡的老汉们,时不时一曲秦腔吼出。兰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蹈、绘画。多年以来,兰州市立足于本土深厚的群众文化积淀,深入实施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兰州的“文艺范儿”越来越足,城市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内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彩陶馆五大主题场馆。秦腔博物馆,如同走进历史与艺术的大观园;兰州彩陶博物馆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人制陶的过程;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里,便是随处可见运用珍贵实物、微缩景观模型、历史场景复原等展示的黄河桥梁发展历史脉络的模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最具特色的就是古金城民俗一条街,真实地再现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文化旅游优质资源禀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策划举办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兰州市计划开展的演出达700余场次,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古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舒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

(左图)兰州市榆中马啣山生态恢复人工落叶松林。(右图)兰州水墨丹霞。

生态兰州

山青水清兰州蓝

黄河之滨也很美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的城市名片。

2012年兰州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力争3年使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于是,兰州在治污路上探索前进: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煤改气……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开始变得清新起来,蓝天多了。2014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至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两山青,说的是皋兰山和白塔山。过去,南北两山皆是荒山秃岭,举目尘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兰州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兰州在防止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对我国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兰州很美!如今的南滨河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霍去病雕塑、水车文化博览园、黄河母亲、黄河楼……一大批设施和景点,如同镶嵌在锦带上的明珠,点缀于百里风情线之上。夜幕中、光影下,黄河上的数座桥梁如一道道霓虹飞跨两岸,兰州的夜经济已然开启。中山桥下、黄河楼边,人头攒动,游客、市民纷纷慕名而来,尽情领略这里的美景。

山水兰州

山水金城吟唱“诗和远方”

兰州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兰州旅游火爆”的话题热度持续走高,兰州中川机场游客吞吐量已突破历史高位。聚焦金城,文旅产业后劲十足;古老金城,依山傍水焕发活力。兰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兰州市着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A9国际、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各镇一方的新景点、景观,凭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这依山傍水的金城奏响了“诗和远方”新乐章。

记者手记

兰州,不止好看!

“兰州城  叫金城  自古金城就有名……”初听这一句话,是一位友人用兰州话说的兰州快板。她说,小时候几乎人人都能说上这么一两段,介绍兰州的特色和风情,脍炙人口。兰州话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用时下流行的词说叫做“飒”!

兰州,又名金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水车悠悠、百年铁桥,《四库全书》《淳化阁帖》,黄河母亲、世界梨园,兴隆白塔、水墨丹霞;兰州百合、苦水玫瑰,软儿梨、牛肉面……她不仅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更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避暑城市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

7月5日,“东方甄选”直播团队把“甘肃行”的首播场地设在省城兰州,向广大网友推荐金城深厚的文旅资源和美食美物。一下子,兰州更火了!结束“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回到湛江,对兰州仍旧是念念不忘。

首先,是凉。兰州以23℃至26℃的平均气温成为各地游客消夏避暑胜地。依托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黄河楼等重要旅游景点资源,黄河之滨成为外来游客打卡首选,“夜游黄河”“黄河颂·大有兰州”光影秀火爆出圈,沿河茶摊、休闲茶吧、露营基地更是出现“一桌难求”的现象。

然后,是韵。很难用语言形容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时,被大自然瞬间征服的恍惚与震撼。景区因分布面积最大、地貌种类最全、形成时间最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最完好、离城市最近、原住居民最少、文化积淀最深、名人经过最多,而素有“九最”之称,我想要加上一个“最留恋”。

还有,是香。兰州不仅有牛肉面,还有兰州羊杂、金城酿皮、凉卤面、浆水面、臊子面、鸡蛋牛奶醪糟、灰豆子、土豆馅饼、肉馅饼……金城美食,十个胃都装不下,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兰州,真的该火了。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黄梦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