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湛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近3位教师,倾听他们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感悟。
文肖老师。
想方设法 推普22年不遗余力
文肖是雷州市第七小学语文老师,从教25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两度下乡支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她具有较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意识,积极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及宣传教育,普通话考前培训及等级测试工作经验丰富。今年3月,她被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
2001年,文肖被选送到湛江市参加“广东省普通话高级培训班”学习,从此开始推广普通话,成为一名湛江市普通话测试员。
在测试工作中,文肖了解到雷州学员受方言影响较大,整体成绩不理想。为了有效地提高雷州学员普通话水平,她仔细听了考试录音,和经验丰富的测试员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查阅雷州话字典。从声、韵、调、语法习惯这几方面总结了雷州人讲普通话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文肖发现,雷州话有8个声调,语音开口度变化不大,没有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较少。经过反复研究,揣摩难点音的发音方法,认真查找资料,利用雷州话的发音音标辅助普通话教学,文肖设计了一套适合雷州人学习普通话的特殊教案,教给学员准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方便学员快速区分记忆音节。
近几年,文肖成了广东省普通话调查员,下乡镇、走村巷,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除此之外,她还免费为200多人上普通话培训课,有的还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培训,此类学生参加普通话考试通过二级乙等人数比以往增加35%。一名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在她的辅导下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圆了教师梦。文肖还把学校当成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开设“红领巾广播站”,举办“与经典同行”朗诵比赛等中华优秀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入推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书香校园。
黄康华老师。
克服困难 支教4年初心不改
黄康华是吴川市林屋中学物理老师。2018年3月,根据吴川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他作为第一批粤桂扶贫教育协作的一名党员支教老师,到广西三江县民族高级中学支教。他表示,只要三江还没有脱贫摘帽,他就一直支教下去,直至2022年4月15日,他才结束支教任务回到吴川。
2018年3月15日,在路途上奔波了13个小时的黄康华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启了支教生涯。
在三江民高支教期间,黄康华认真备课、上课、跟班辅导学生,课题研究、各种会议、策划交流活动、督导学校安全工作等,几乎填满了他全部的生活。他尽可能高效用好教学时间的每一分钟,细致处理好每一份经手的文件,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在负责科研处工作期间,黄康华积极参与三江民高创特课题研究,并积极参与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撰写论文。负责政教处工作期间,他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心,每项工作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位、做到最好,致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支教4年,黄康华经历了种种不易:因水土不服与饮食不适应,他的脸部皮肤过敏红肿脱皮长达一年多;因当地天气变化无常,他多次感冒发烧;也经历了2019年元旦第一场雪的寒气入骨。而对于黄康华来说,最难熬的还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原本支教期限是半年,但黄康华在三江一待就是4年,直到去年才回到吴川。黄康华坦言,在三江,他遇到了最积极上进的自己,工作很累,但内心很富足,所以再苦再累也值得。
李文君老师。
爱生如子 投身乡村教育30年
李文君是廉江市塘蓬镇六深小学语文老师,她从教近30年,是一位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乡村教师。她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谱写乡村教师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最美篇章。
作为业务骨干,李文君带领全组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蓬山学堂”的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创新。她热心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她主持了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获得一等奖。
李文君关心爱护学生,特别爱护那些学困生,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李文君家访时获悉,该学生成长于单亲家庭,家庭特别困难,婆孙相依为命。冬天,她穿着单薄,李文君帮她买鞋、衣服、被子;生病时,带她去看病打针、端水喂药等,还经常去她家帮她洗洗衣物、缝缝补补,尽最大能力帮助她。李文君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课,对这名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呵护她健康成长。
自在塘蓬任教以来,李文君每年辅导学生参加镇竞赛、抽查测试均获好成绩。历年来所任班级的语文科考试成绩在全镇学校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