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赤坎古商埠“破圈”的背后

2023-10-10 09:01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潘洁婷

10月4日,赤坎古商埠“畅游古埠”文化集市热闹开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 记者 刘冀城 摄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湛江文旅再度火爆出圈,除了滨海风光之美,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对于湛江来说,赤坎古商埠就是城市人文的浓缩。

作为湛江城区内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湛江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赤坎古商埠保存了城市文脉肌理,承载着重要的城市记忆。但在岁月流转中,昔日辉煌逐渐褪去色彩,赤坎古商埠一度成为老旧城区的代名词。

近几年,随着赤坎区全域旅游的创建,这片记录着城市历史渊源的老街区,逐渐苏醒,成为湛江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2020年曾入选“中国最美网红打卡地”,每到节假日,老街里熙熙攘攘,而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里,赤坎古商埠每天游人如织,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曾经被赋予隐秘印象的赤坎古商埠,现今为何屡屡焕发光彩?成功“破圈”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变化印记和设计逻辑?喧闹过后,千年古商埠又如何从“破圈”走向“常青”?

赤坎埠古码头旧址。 记者 欧阳泽 摄

乘借大文旅开发东风

千年古商埠迎来新机遇

赤坎自古以来是湛江商业文化中心。据记载,道光年赤坎己“商船蚁集,懋迁者多”,“商旅穰熙,舟车辐辏”。赤坎区三民路、大通街、原法国大马路等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还保留着很多清代以及近代法式特色建筑,是赤坎古商埠以及广州湾历史的见证。

赤坎古商埠位于赤坎城区中心,它始形成于宋代, 是湛江主城区唯一晚清及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法式建筑群和南粤骑楼式建筑群集中地。经历了千年沧桑,这里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风貌和历史印记,清朝以及近代法式建筑、古井、寺庙、码头、名人旧居穿插在古街古巷中,具有较高的整体保护价值。

在老赤坎人的心目中,古商埠片区向来是赤坎最为热闹的区域。这里凝聚着几代赤坎人的记忆,阡陌纵横的老街小巷,无不刻满沧桑岁月留下的印记,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厚载着悠悠经年的历史文化。

赤坎古商埠,可以看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印迹,也可以看见现代文明与之相交相映,是城市文化积淀的体现,更是城市发展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湛江市和赤坎区深知保护、开发古商埠街区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让文脉从容延续、让街区重获生命力,成为市、区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命题。

二十多年来,保护和开发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蓝图数易其稿,一些古建筑修缮的要求和成本太高,居民安置也是个难题,很长一段时间来,街区内的业态单一,老建筑的价值难以盘活,市政府也曾经引进开发商对古商埠进行改造。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需要使用者、投资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多方参与,要写好古商埠保护与利用这篇大文章并不容易。历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从未停止对古商埠保育活化的思考和行动,一直尝试在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开发价值中找到均衡点,在探索中前进。

在经历了漫长的粗放式开发状态后,乘着大文旅开发的东风,赤坎古商埠的新一轮活化改造终于迎来了新契机——

立足“三化三大”发展思路,湛江大力推动大文旅开发,赤坎区担当作为,全力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金沙湾—古商埠—美丽乡村”旅游立体开发,将古商埠活化利用纳入《赤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系统、科学谋划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2021年,带着无数赤坎人的心愿,赤坎区启动了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估算总投资59364.09万元,主要分四期建设(2021年—2026年)。赤坎古商埠活化利用工作贯穿四期,“以点带线串面”,分步完成。至此,赤坎古商埠的活化利用,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将纳入了城市规划的蓝图中。

9月29日,位于赤坎区民主路的赤坎区博物馆启动试运营,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记者 林石湛 摄

全域旅游开发护航

老街保育活化破题

有了打造全域旅游的“护航”,老街的保育活化又该如何破题?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赤坎古商埠的开发利用找准了方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做大拆大建,按照“修旧如旧、旧建新生”原则,遵从人民至上,做好古商埠片区的整理、挖掘、保护、传承、宣传推广和活化利用,做到让古商埠“见人见物见生活”。

赤坎区坚持规划先行,分步推进。通过产权收储、编制图则、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推进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对老街的一群历史建筑、两个码头、一串古井、一系列展馆进行改造盘活,全力修复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文物建筑,通过以点串线带面,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赤坎古商埠的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最可贵的是原居民、自然生态业态都保留在街区中。如何把它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是赤坎在推进古商埠活化保育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2020年以来,赤坎区对古商埠采取“不大拆、不大建,市场化、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修复、活化,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老街老而不衰、魅力常在。

10月4日,在赤坎老街,游客通过墙上的《湛江市古商埠旅游手绘地图》了解和探索赤坎古商埠。这些导览图覆盖了赤坎古商埠的主要景点和道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指引。 记者 张锋锋 摄

坚持修旧如旧

推动老街有机更新

赤坎古商埠里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遗存,这些可以说是湛江人民共同的“乡愁”,是大家共享的历史记忆,也是城市创新与发展的文化源泉。

基于此,赤坎提出以文化为魂推动老街的有机更新,从一开始就紧扣地域文脉,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古建筑风格。

与大拆大建不同,规划中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推进,保护现有空间布局及改善人居环境,延续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格局,保持旧城的原有肌理、尺度,逐步恢复静园、广州湾商会会址等文物建筑的原有面貌,保护城区的历史文脉。

赤坎老街改造项目的设计方表示,修复方案遵从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尽可能减少对文物古迹的干预,保存现状建筑风貌。

当然,修旧如旧也并不是一味仿古、追求形式,而是对古商埠文化深度挖掘后的“表现”。在修缮历史建筑的过程中,除了收集历史建筑过往资料,项目建设团队还经常收集民意,探讨如何平衡居民生活的软性需求和还原历史风貌的硬性要求,结合街坊的意见来推进历史建筑修复工作。

以静园修复为例,位于南兴街49号的静园,是湛江画家和艺术家最爱的打卡点之一。历经近百年风雨飘摇的静园悄然变了模样,存在墙体表面局部受污染、部分窗户被封堵、结构受损、钢筋外露等问题。加上静园既有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的风格,又有南洋热带特色穹顶和罗马式窗楣,是典型的混合风格建筑。

静园的修复方案必是要尽量还原广州湾时期的混合建筑风格,但还原原貌并非易事。秉承着“绣花”精神,项目建设团队时常走街串巷、拜访街坊,了解收集相关照片、故事和资料,再从中抽丝剥茧,一点点还原静园的原貌。如今,修复后的静园,通过一块块复古的地砖,彩色的玻璃窗,再现古商埠的生活场景。静园不仅成为了湛江旅游热门打卡地,也是周边居民茶余饭后愿意逛逛的地方。

坚持人民至上

遵循为民改造宗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赤坎古商埠所在的街区是老赤坎生活的聚集地带,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明显的市井气息。在古商埠保育活化工程中,赤坎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注重民情、采纳民意,把古商埠改造作为民生工程推进,努力提升人居环境,解决群众“衣食住行”难题,让原居民愿意回、外面的人愿意来,重燃老街区的“烟火气”。

位于大众路的48号公房,因年久失修,两年前还是一座危房。为了改善老街公房住户的生活条件,赤坎区投入资金对其进行加固修缮和重修,修缮完成后,将成为老街公房住户的回迁房。

近年来,赤坎区全面梳理片区公房产权、租住户信息等情况,通过申请公租房、清走空挂户、回迁等方式,妥善安置公房住户,目前对15处空置危房或有经济价值房屋进行修缮维护,让符合条件的居民回迁。

大手笔改善老街基础设施,推进大通街、中兴街等道路改造,完成街区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灯光亮化、景观提升等工作,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同时改造提升公厕,营造整洁环境。

在古商埠的保育活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更好激发居民参与的内动力?赤坎区通过打造“社区共建空间”破题。赤坎目前正在毗邻静园的南兴街39号后院空地上“打样”。赤坎区要将这片废旧的空地,打造成“口袋花园”,增加文体设施,扩宽文娱空间,让周边群众充分感受、享受老街保育活化成果,真正激活“有人情味的老街”,把“千年商埠、善美赤坎”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来。

坚持文旅融合

培育发展新兴业态

对于古商埠,修缮其建筑的结构外观,只是让它的“身体”恢复健壮,要想真正振兴内涵,还需要充分激活其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

如何体现活化?商业与文化的融合指数才是关键。为此,赤坎区按照“打造景区+提振商圈”的发展理念,积极吸引多样化业态进驻,更好聚集人流、提升人气,推动实现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赤坎区通过租金减免等多种优惠政策,在老街里积极引入特色茶馆、精品咖啡馆、人文书店等吸引年轻人消费的新业态,打造文化工作室、非遗文创基地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还积极引进小林漫画阅读空间等文创产业。

如今,饶有品位的独立书屋开进老街巷里的古宅民居,“咖啡+盲盒”创意组合融入在古朴建筑中,“三民”街上的创意市集在石板路上迤逦排开……丰富多样的业态品类、传统与新潮的商业内容交叠,赤坎古商埠使出的这套“老街区+新商业”的“组合拳”,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真正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审美意趣,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消费和文化消费内容供给。

新潮的“商业内容”之外,赤坎古商埠也在不断尝试创新消费场景。今年“黄金周”期间,沉浸式实景游戏体验走进千年古商埠;每天一场主题新颖的快闪表演在老街里上演,动感潮流音乐、璀璨夺目的灯光、古朴的建筑,给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游逛体验。

从“看见”到“触及”,在过去的两三年里,赤坎区抓住节庆汇聚人气,在古商埠举办春节文化活动、“五一”“十一”系列活动,在古商埠片区开设粤曲戏剧专场、文化集市、古码头说书、服装秀体验等特色活动。丰富的设计,意在创意营造更为适宜的场景、功能和业态,焕发出历史文化街区与时代生活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随着古商埠活化利用的推进,老街里百年建筑一改黯淡斑驳,修缮一新,却不失旧时风韵。在这里,从咖啡馆,到融合菜餐厅,从独立书屋,到精致的文创产品……一个个年轻时尚的业态,为街区增加了活力。而广州湾商会会址里小林漫画展、赤坎博物馆里的非遗展以及各种展览,则让这里充满了文艺气息。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入驻,也为老街注入了更丰富的非遗文化和本土文化元素。赤坎老街也成为很多摄影团队的取景地,不时可以看到摄影爱好者或网红团队在此取景。

“以前来赤坎老街就是走一走,主要看建筑。现在大不同,两旁的店铺既有文创又有美食,还能看展,变化非常大。来湛江旅游要想感受本地风情,那必须到赤坎老街转转!”近年来,每逢外地亲友来湛江,在湛江定居十多年的方玲都会带他们到老街游玩。

打造文旅融合优势

创新旅游经营模式

助力街区“常青”

“黄金周”短暂的喧嚣过后,热闹的老街又归于平淡。

如今,走进古商埠片区,繁华的背后仍见短板:老街里还留存大量老旧居民房屋,非历史文化建筑的房屋改造修缮困难重重;片区内房屋的“房东”不一致,掣肘着赤坎连片引导打造新业态;以文旅业态为主的街区仍存有日杂、五金、家具等业态,这些与文旅发展方向不相称的业态如何尽快腾退……

眼下,赤坎古商埠活化利用进程仍在继续。已经“破圈”的赤坎古商埠,如何能走向“常青”?

面对活化保育中遇到的难题,赤坎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赤坎将坚持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以“串点、连线、成片”的改造方式有序推进街区改造。同时,坚持民生导向,把改善民生作为保护开发的切入口和落脚点,依法依规支持鼓励群众把老街的危房改造修缮好。

“除了做好规划,后续管理也很重要,需要有专业的团队来运营,这样才能让‘网红’成为‘长红’。”有专家认为,要想把“网红打卡地”发展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消费地标,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对商业业态及产品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维护常客黏性,从而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赤坎将坚持深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优势,不断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引入多种旅游休闲业态,让游客参与制作地方小吃、手工艺品和参与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增加互动体验活动。加快提振古商埠商圈。在各条街分别发展不同业态,完善“吃住行娱游购”一体化供给。同时通过特色文化经营的优惠政策,加强街区综合管理和宣传推介,促进街区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

古商埠与时俱进的业态规划,在给消费者带来新消费体验的同时,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当“里子”的内容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的时候,“面子”的传播自然水到渠成。

赤坎老街车流熙攘,重归昔日风情。赤坎老街承载了湛江人的乡愁情怀。过去,它是南来北往的客商们交流歇脚之地;如今,赤坎老街车流熙攘,重归昔日风情。老街在重生,文脉在传承。赤坎古商埠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必将散发更加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