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漂泊163年,终于回家了……

2023-10-19 16:38 来源:南方+

如果没有遭遇那场劫难,这7根汉白玉石柱,也不至于颠沛流离海外百余年。


它们原是圆明园西洋楼的石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万园之园付之一炬,珍贵文物被掠。总重达2.6吨的这7根石柱也没能幸免。


回归故土之路,曲折且漫长,待石柱回到家园,已然过去163年。


2023年10月13日,重归故土的圆明园7根石柱,在正觉寺首次同公众见面。它们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如展览主题所言,这是一场“最美的重逢”。


图片

这是展览展出的7件石柱文物(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鑫 10月13日摄)。


图片

相去万余里


站在西洋楼区域,我们只能透过残留的建筑石构件,来依稀还原出当年的一点影子。


据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科院、故宫博物院等专家进行的实物鉴定,7根石柱立面有雕花造型: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目前,在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示区、残雕沉思石质文物展示区及西洋楼多个遗址中,均展示有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圆明园石柱文物。


经过比对可发现,这7根石柱,与圆明园现存部分石柱纹饰、形制十分相似。


展览中,还配合展出了圆明园西洋楼铜版图,观众可在昔日美景一览这些分布于庭院、喷泉池边、楼梯、楼层平台等处的精美石柱。


对于石柱的回归,网友欣喜的同时,感到惊讶:“当年,他们竟然连柱子都要搬走?!”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等皇家园囿大肆劫掠。经此大劫,圆明园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甚至不便搬运的建筑构件、山石碑刻等也被大规模盗用、售卖,在市场上流通。


图片

2023年3月29日,北京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图源:视觉中国


此前,这7根圆明园石柱,是被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收藏的。这其中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挪威人蒙特(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


蒙特在中国生活、工作过,是一个狂热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1886年,他前往中国,供职于中国海关。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为中方作战,后来被袁世凯任命为副都统。


在华近50年,蒙特收集了诸多中国艺术品,包含绘画、书籍、雕塑、金属、瓷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精品,也不乏赝品。其中便包含了圆明园石柱


身在中国半世纪,蒙特却渴望家乡的博物馆中,能有自己的名字。


资料显示,自1907年起,直至1935年去世,蒙特曾多次将其收集的藏品运往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The West Norway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


在写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董事约翰·博格的信中,蒙特提到:“我现在正在打包最后一批货物,希望能在12月1日前完成。这些收藏品的规模已超出我最初的预期。首要的是,我希望使它尽可能有代表性。”


据科德博物馆官网介绍,该馆馆藏中国文物4000余件,其中有2250件是蒙特捐赠的。


从上世纪20年代起,这些石柱跟随蒙特漂泊异乡,几经辗转,到了60年代,这些石柱被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


从此,它们便飘零在外,陈列在挪威的展厅里,直到2013年,被一位叫黄怒波的中国人看见


图片

科德博物馆。图源:百度百科


图片

坎坷回家路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科德博物馆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于是当即向博物馆的爱兰德馆长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


后来,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董事会的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怀揣爱国之情以及对母校北京大学的深情厚谊,黄怒波先生决定推动这些石柱回到中国,并存放在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行展览。


同年10月,爱兰德馆长带领科德博物馆基金会成员应邀访问并参观了北京大学、中坤集团和圆明园遗址公园。访问中,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三方就圆明园石柱回归及协助科德博物馆整理馆藏中国文物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最终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一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中挪文化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中挪友谊的生动见证。


然而,好事多磨。文物回家流程烦琐,其间有诸多事宜需要反复协调沟通。


于是,石柱开始了十年的坎坷回家路。


图片

这是在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展出的石柱文物(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此后的4年里,国家文物局就文物进境申报程序等问题多次给予中坤集团、北京大学指导建议;并与财政部保持沟通,持续推进扩大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政策覆盖面,争取使该批石柱尽早运回中国。


经历了漫长的流程,在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至此,石柱终于可以正式踏上回家路了。


为了便利该批石柱进境,实现石柱的最佳保护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


不巧的是,石柱准备启程时,全球新冠疫情开始肆虐,回家计划又被搁置


直至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馆的支持下,中坤集团终于将该批石柱运离挪威卑尔根港口,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中国。


回家虽不易,但我们依然希望流失的文物可以堂堂正正回家!2023年3月到6月,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


图片

石柱运抵圆明园点交。


前来进行实物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


数百年前,国力衰败,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如今,国力昌盛,繁荣富强。


文物流失,代表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石柱回归,既完整地展示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亦是祖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如今,圆明园石柱以回归展的方式与大家再见面。终于可以道一声:“欢迎回家!”


图片

归家喜及辰


这7根石柱回家后,仍可以找到它们在圆明园原来的位置。


“推测石柱1可能原位于某一段栏杆的中部”“推测石柱3可能原位于两段垂直栏杆的交界处”……


专家鉴定后认为,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


目前,7根石柱被摆放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


而在正觉寺被摆在显要位置的,是十二生肖兽首的历史复原场景。


图片

十二生肖兽首历史复原场景。南方+记者 刘长欣 摄


同样在那场浩劫中,兽首被砍,不知所踪。


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买下两个兽首,无偿捐献中国;2019年,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决定将马首捐赠国家文物局,2020年冬天,国家文物局将马首铜像划拨圆明园收藏、展示。马首也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至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七尊兽首已经回归,仍有五尊下落不明


服饰史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诗宇,在复原古人形象的时候,时常会被文物背后颠沛流离的故事所感触:做唐代复原需要参照敦煌壁画,可是,不少供养人等题材的敦煌绢画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内;龙门石窟的《北魏孝文帝帝后礼佛图》已经被盗凿成了上千片,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众多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流落海外,让人痛惜。它们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投射出了活生生的历史。”陈诗宇说。


图片

10月13日,参观者在展览上观看石柱文物。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哪些文物流失海外?到现在依然是未知数。


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可能毁于战火,圆明园失去了精准排查流失文物的依据。只是估计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此次回归的7根石柱虽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不属于稀有文物。与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相比,回归这件事本身的价值更高。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原属地,是政府、高校、社会力量,通力合作、久久为功,助力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


近年来,中国在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


据了解,中国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埃及、土耳其,以及港澳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


有观众感慨,只有国家强大了,更多被偷被抢流失海外的文物才能回家。


“回归文物作为博物馆展品,向人们展示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不仅是中外交流的印记,是民族强大的体现,更是伟大新时代的生动印证。日后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促成更多国宝回家。”黄怒波说。


编辑:王闻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