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外罗渔女触“电”记

2023-11-05 22:53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字/记者杨雅丽 通讯员陈倩苗 视频、图片/记者刘冀城

千重海浪,万顷波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徐闻县锦和镇外罗渔港的海洋渔业。锦和镇共有渔船690余艘,渔民2600多人,渔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目前,外罗渔港年渔获物卸货量达200万吨,2020年创造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3000万元。

靠海吃海,传统的渔民靠出海作业打渔,而年轻一代的渔民后代们吃“海”方式则发生了改变,他们纷纷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渔网“触”电促转型,为海洋渔业“云上腾飞”插上翅膀。“外罗渔女”戴小慧,“89后”的她,7年前试水电商,夫妻同心,全家总动员,渔网接上互联网,闯出了一片海鲜电商天地,带火线上销售,让徐闻“鲜”味飘香更远。

戴小慧在翻晒鱼干。

5千元创业 现今月营业额最高可达300余万元

11月1日,记者走进锦和镇的“子杨海鲜加工场”看到,到处整齐摆放一筐筐新鲜的渔获,有马鲛、龙利、八爪、沙尖、黑鲳等,工人们正忙着对各类海鲜进行筛选、分类,有的则动作麻利地进行海鲜称重、分装、塑封等。而场内一隅,戴小慧和工人正围坐一起处理虫鱼,修剪小刺、刮鳞、除腮、去内脏、清洗……他们干起活来手法娴熟,有条不紊。

“虫鱼虽小,处理起来也是一项辛苦活,手不停地做,一个人一天只能处理200斤左右。”望着自己满是老茧的双手,戴小慧认为,最难处理的鱼是剥皮鱼,因这种鱼皮粗,需要先把鱼的边刺切开,再用力扒下整个鱼皮,再清理内脏,手力要有劲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处理一条剥皮鱼,需要4-5分钟,虽然工序复杂,但是这鱼好吃,总是抵不住客人的热情,渔船捕捞到才有渔获。

自小海边长大的戴小慧,有着一颗去外面闯荡的心。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她曾在广州、北京等地工作,从事美容行业。“2016年回到家里,看到不少邻居因卖不出海鲜而发愁,我就尝试着在朋友圈帮忙推介徐闻海鲜。”谈起创业初衷,戴小慧回忆道,因自己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不少人脉资源。很快,人传人,群传群,海鲜生意越做越大,一个人忙不过来,爱人林万有也加入帮忙,还成立海鲜加工场。

为了尽快成为一个称职的“新渔民”,戴小慧时常起早挂晚“蹲”码头。脸变黑了,但看货的眼光越来越精准了。“虽从小吃海鲜,但还是需要多方学习的。拿渔获是非常考验人的,渔获的好差与价格相关联,稍有不慎就会亏钱。”经过一定时间磨炼,她摸到门道。“起步时,家里的房间、冰箱都被占满了。”

夫妻同心,家人也鼎力相助。“刚开始的时候,雇不起人手,公公婆婆小叔弟媳全部加入这份事业。”戴小慧说,没有固定供货伙伴前,夫妻俩要半夜到码头拿货,家人都帮忙洗切腌晒,每天从早干到晚上,有时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后来招了工人,老人就帮忙带孩子料理家务。现在夫妻俩分工明确,一个负责收渔获,一个负责销售营运。

戴小慧在外罗算是较早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海鲜的人之一,也早早尝到了“触网”的甜头。小日子越过越富庶。在她看来,网上卖货与传统的“蹲市场”相比,更加灵活,定位客户需求也更精准。“创业时,一天才几单,现在每天订单爆满,月营业额最高可达300余万元。”对戴小慧来说,7年的最大收获,是有了产权属于自己的办公楼,建有5个冷库。当初5千块钱的本钱入行到至今拥有占地2亩多的海鲜加工场,一步一个脚印,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虽艰辛,但甚感欣慰。

戴小慧在海鲜加工场对各种海产进行加工。

渔网搭上互联网 让徐闻海鲜“云游”全国

“内港小白蜡鱼肉质细嫩、鲜美,刺少,老少皆宜。”“地地道道的网仔剥皮鱼,新鲜实力派。”“渔民村家家户户必尝金鲳鱼干,当地人喜欢香煎配稀饭,外酥里嫩,特别开胃。”打开戴小慧的朋友圈,满满都是各类渔获的照片、视频。

拍照、编辑文字、剪辑视频……每天,戴小慧都会通过微信等平台呈现鱼货挑选、称重、打包、装箱全过程,还时不时分享关于海鲜烹饪等视频。“最多一天曾发100余条朋友圈,推广、接单、售后都我自己来。”戴小慧回忆说,因生鲜不能囤货,当日货须当日卖,每天除了到码头收渔获,她都是低头盯着手机,有时半夜两三点钟还要打电话对接货源,很少能睡整觉,夫妻俩每天辛苦忙碌,寻找最好最新鲜的海鲜,然后出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戴小慧通过电商每天可销售海鲜数千斤左右,每天从门店发出去的订单有200-300份左右,特别是逢年过节,曾经一天最高可卖出7千多斤海鲜。“前段时间开始试水直播,鱼干和海龙等不到2个小时拍出了1000多份。11月4日,直播各类海鲜成交数超2700件。”戴小慧说,徐闻外罗海鲜品种丰富,主要盛产黄花鱼、白鲳、马鲛、黄鱼、沙蜇、大虾、螃蟹……还盛产上等群翅、鱼肚、鱿鱼、虾米等,味道鲜美,深受全国各地食客的喜爱。现在小小海鲜搭上“直播带货”的“列车”,送到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这些海鲜可能前一个小时还在海里蹦跶呢,下一个小时就可能已经在往全国各地的路上。”戴小慧笑着说。

当天,记者跟随戴小慧来到屋顶,一阵阵鱼干香味随着海风扑鼻而来,一排排晒网,摊放着各种各样的鱼,有马友、金鲳、马鲛等鱼干。隔着镂空的网眼,色泽鲜亮的鱼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调整,这些鱼干一般都是粗盐腌制7到10分钟左右,吃起来特别鲜美。”翻晒鱼干的戴小慧告诉记者,目前她手里客户有5000余名,订单近到珠三角,远到北京、西北等地。现在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渔民可以直接把海鲜送到加工场里卖个好价钱。

“最近渔获主要是话仔鱼、白虾、花蟹、黄鱼等,丰收时,一艘中小型的船可达七八百斤。”渔民欧叔开心地说,戴小慧是他的固定合作伙伴,她家设备齐全,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还有经验丰富的加工团队,一有渔获都是拿到这里,总能卖个好价钱,帮助不少渔民解决销售难题。

身穿休闲服的戴小慧,在各个工作区内忙碌地穿梭,把关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每当看到渔民丰收的笑容,疲惫就消失,能够帮助渔民销售渔获就是我们最大的工作动力。”戴小慧说,他们一直秉承着“新鲜 健康”的理念,从捕捞到加工,始终把品质放在首位,从切割、冷冻到晒制,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个海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未来我们将引进最先进的‘一秒速冻’设备,从原材料的检验到生产过程的监控,品控都尽可能做到更好,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带动当地渔业的发展,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问题,增收致富。”在戴小慧眼里,从事海鲜电商,把自己父老乡亲的海鲜用互联网的形式销售出去,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同时对海鲜客户来说,不在海边,吃遍海鲜,也是一种享受。

正在场内处理马鲛鱼的李姨,是附近居民,在该加工场打工已有3年,她每个月有四千元的收入。对于在家门口能赚到这么多钱,她表示满意。

“希望把徐闻海鲜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在外罗做出一条海鲜产业链来,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徐闻海鲜‘云游’全国。”戴小慧内心坚定,海鲜电商未来可期,将会继续探索电商经济、直播经济,为推动外罗传统市场向数字市场转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黄梦秋
值班编委:梁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