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湛江日报全媒体矩阵发力,让“湛江蚝”屡屡刷屏朋友圈,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秋冬之交,天地始冻,正是一年“蚝”时光!
11月2日,湛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全力推动湛江蚝提档升级 努力打造生蚝产业新高地》的报道,说的是11月1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强调,“生蚝产业已成为我市水产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乡村产业”,“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全力推动生蚝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打造全国生蚝产业新高地”。
站上“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把巩固发展生蚝产业作为耕海牧渔和建设海上牧场的重要抓手”的新高度,湛江日报全媒体矩阵发力,开设“践行大食物观 湛江蚝特别报道”专题,策划推出系列“爆款爽文”,令“湛江蚝”热度骤升,再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11月2日,湛江日报多平台发布《“蚝”情满怀 “湛”向未来》,介绍湛江蚝在养殖模式、种苗育繁、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强链延链、碳汇渔业等方面的亮点,让人读懂“湛江蚝”背后全产业链振兴的豪情满怀;
11月5日,跟随记者走进坡头区官渡镇石门海湾蚝排,湛江日报多平台推介“官渡生蚝”,展现海上“牧”蚝的丰收喜悦;
11月8月,跟随记者走进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港码头,湛江日报多平台推介“太平生蚝”,发掘当地以红树林“含绿量”推动生态养蚝“含金量”的故事;
11月8日,湛江日报报道了东莞市160余名师生来到湛江开展“湛海蚝迈”研学旅行活动,“蚝文化”“蚝故事”有了创新表达;
11月2日、10日,湛江日报公众号、湛江云媒分别发布推文、H5《火遍全国!湛江“蚝”掂!》,回顾近年来“湛江蚝”的成长历程、“网红”之路;
……
接续做好湛江“蚝”文章,进一步提升“湛江蚝”知名度、美誉度,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两方面加强突破。
其一,是深挖湛江“蚝文化”“蚝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很多湛江人都喜欢用肥蚝煮汤招待客人,蚝汤鲜美甜口,呈奶白色,有“海中牛奶”之称;汤中余蚝,入口呈“爽、滑、肥、鲜、脆”五个层次,人称“海上人参”。“兴会不可无诗酒,盛筵当须有肥蚝”,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以及海边矗立着的“蚝韵”塑像,无不凸显生蚝在湛江这座城市以及湛江人餐桌上的地位。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蚝文化”“蚝故事”,值得进一步深挖并与文旅有机融合、创新开发。湛江日报全媒体矩阵也应发挥“百花湛放”的独特作用,以更多“蚝”文章扩大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比如过去曾在朋友圈中热传的H5作品《风送蚝香》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烤熟的生蚝,蚝肉紧贴着蚝壳,蚝壳锁着蚝汁,外酥内嫩。我将那热腾腾、香喷喷的炭烧蚝往嘴里塞,顿时,热、辣、腥、鲜、甜,各种味道一起袭来……”其中洋溢的湛江夜宵体验感、氛围感,不正是绝佳的“城市宣传片”?
其二,是要学习借鉴山东乳山蚝的先进经验,在守正中创新。乳山是“中国牡蛎之乡”,目前已初步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包装辅料、文化旅游七大关键环节产业链,22家牡蛎相关企业跻身规上企业,养殖面积过1000亩的养殖主体达150余家,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这得益于乳山集中集约集群化发展思路,当地先后建设3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导170多家分散经营的牡蛎养殖户以及加工企业等进驻。同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引导养殖大户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40余个,形成抱团发展的行业态势。除做大产业规模和做长产业链,当地还通过连续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扩大“乳山蚝”品牌影响力。尤其值得关注的,还有乳山蚝的“触电”能力。目前乳山已打造出“互联网+电商+牡蛎产业园”的新模式,全市牡蛎电商从业人员达3000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3亿斤,电商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线上市场占有率超过70%,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逐年扩大。
期待更多湛江“蚝”文章,让“湛江蚝”名堂更大、名声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