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湛江首部气象规章《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15日湛江日报报道了湛江首部气象规章《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明年起施行的消息,同日湛江日报公众号以《湛江明确!这些情况学校可自行停课,无需等通知!》为题介绍了《规定》细则。其中突出的重点,是《规定》明确,“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无需等待教育主管部门的二次确认和通知,并将停课信息告知学生或者家长”。文章引来网友围观热议,发布不到两个小时阅读量已近7万。
湛江今年连番遭遇台风、强降雨等影响,这不断警示我们:必须立足极端天气多发趋势,常态化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我市首部气象规章《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的出台及明年起施行,将有助于提升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对于民众关心的“遇极端天气学校如何停课”问题,《规定》强调“无需等待教育主管部门的二次确认和通知”,无疑为学校应对极端天气作出了更为机动、科学的指引。
众所周知,有效的天气预报预警,是应对极端天气的第一道防线。在极端天气来临之际,让气象预报预警更精准些,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但是,像强对流等尺度小、发展快、随机性高的极端天气,以目前世界气象科技水平尚难做到精准预报,“预计不下雨结果大暴雨”等情况屡见不鲜,更说明了应对极端天气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亟待提升。
如果说预警是防御极端天气的上半场,下半场的应急处置则直接关乎防范成效。
其实,早在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就已经明确规定,只要气象台挂出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应停课,单位应适当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学校依然把“等通知”当作常规应对方法。面对复杂多变、奔袭而来的极端天气,一味靠“等”,必然陷于被动。
遇到极端天气,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临时停课措施,这是保障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需要。要切实见效,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教育部门要切实赋予学校自主权,在极端天气面前,让学校根据相关条例、规章要求,结合当地积水、校内安全等情况灵活处理。要把应对极端天气作为一门公开课在家长、学生中普及,让学生和家长“早知道”,做到只要看气象预警达到什么级别,家长就知道该不该送孩子上学。
其二,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制定应对极端天气预案,特别是要制定不同时间和状况下的应对之策,杜绝“一刀切”。例如,当学生在上学途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那家长是该送孩子去学校还是原路返回?停课预警信号解除后,但路上积水深、坑又多,那是如常上课,还是推迟上课甚至停课?当停课级别预警信号发布于放学时段,那平时自行回家的学生又该如何保障其安全?类似这些问题,都应提前考虑并形成应急预案。
其三,要进一步畅通公众获取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渠道。要充分利用湛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在立体矩阵传播上的优势,及时发布权威消息。笔者孩子所在学校今年10月因极端天气发布停课通知时特别提醒,“家长可以提前在手机下载停课铃APP,遇上暴雨等恶劣天气,如果家长没收到学校的停课通知,可以按照停课铃APP的通知信息执行”。这也是有效应对天气情况多变的好办法,值得推广。
应对极端天气,有“方”才能不慌。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对症下药,期待明年起施行的《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定》是有用有效的一张“方”。也期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能依据《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应对极端天气预案,真正把保障学生安全之“方”牢牢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