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启动探索具有“湛江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路,起草《湛江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探索》,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11月17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一些城市先行先试,或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或在空间规划制定修订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在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医院、学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这方面,湛江同样可圈可点,据湛江日报报道,截至目前,我市确定儿童友好示范县(市、区)3个、儿童友好示范镇(街道)15个、儿童友好基地23个。
“1米高度看城市”,带来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从这个视角看,有些电梯紧急按钮高了些,即便踮起脚也够不着;有些街角的游乐设施年久失修,玩起来咯吱作响;有些公园的石砖步道间隔宽了,迈起步来战战兢兢……这许多城市细节,细微平常,于成年人“不成问题”,但在“1米视角”,细节就被放大。这些“1米视角”下的不足,恰恰是城市变得更“友好”的突破口。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让儿童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更是城市文明、活力和创新的结晶。
从各地实践来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给群众尤其是小朋友带来了更佳的宜居体验。在深圳,可供孩子们自由嬉戏的市级儿童友好基地已有338个。这座城市对儿童友好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步行巴士”、便利洁净的母婴室、社区儿童之家……在上海,正探索开展就近就便的社区托育服务,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游览参观点向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等。在济南,正努力建设“15分钟儿童生活圈”——全市99%以上的城乡社区建有集教育、娱乐、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的儿童服务场所。
更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城市、景区因为“儿童友好”而深受“带娃出游”家庭青睐。区别在哪?比如,有的餐厅并没有配备儿童座椅,就连“儿童餐”都没有另外准备;酒店提供的亲子套房,价格较普通房型高出不少;有些公共场所内母婴室难找,要么缺乏维护保养,要么被用作杂物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实打实地影响“带娃出游”的体验感。加之如今二孩、三孩家庭增多,不少家庭“带娃出游”既要满足大娃要玩好、小娃要照顾好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那些主打“1米视角”的城市、景区得以脱颖而出。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也要下“绣花”功夫。从湛江实际来说,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都应作为一项项课题深入研究、拿出实打实的规划思路。童年时,城市友好待我;长大后,我以友好报之——如此方能在一同“城”长中培养出更多爱家乡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