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分会场活动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金牛岛片区举办。(11月18日《湛江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建设美丽湛江,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从现实来看,目前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市民在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面,意识依然薄弱。
造成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系统、规范、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近日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金牛岛片区举办的“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分会场活动,倒是形成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孩子们的生态科普教育是重要基础。今天,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未来的他们,更是生态文明的有力维护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加重视孩子们的生态科普教育,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生态文明的种子,势在必行。
湛江目前正大力建设“红树林资源”,有着全国最大的连片红树林保护区,这样独特而又出色的资源,恰好正是开展生态教育的绝佳“土壤”。如报道中提到,保护区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走进红树林保护区,为他们解读红树林的历史、文化”,就是一堂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学习的“生态文明户外公开课”。这也有利于构建政府主导、保护区讲课、全社会参与的宣教格局。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增强互动性、提升话题热度,构筑与网络、动漫、影视、新媒体相结合的创新宣传模式,最终形成制度化、多元化、系列化、全方位、持久性宣传教育,提升生态文明宣教效果。
在有的地方,近两年还逐渐兴起了“生态探访”的新模式。部分市民报名参加,以“生态探访者”的身份深入探访点,亲身感受当地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并现场提意见、促整改。生态探访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它有效地传递了相关科学知识。它的教育内涵和新奇性的结合更是泛泛说教无法做到的。比如水处理,从污水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清水排放,整个流程清楚地呈现在参加活动的市民面前。而这些“生态探访者”,又会通过短视频、朋友圈等方式,将这些生态环保知识传播开去。相比一般的科普文章,这样的“熟人传播”“图文直播”,无疑更生动也更有说服力。如果保护区也能围绕红树林设计出一系列“生态探访”项目、路线,相信也一定会广受市民欢迎。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希望相关各方能用好用活红树林特色优势资源,创设出更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生态教育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