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产供应链9年,湛江市享爱食品有限公司严选优质海鲜原料,研发更好吃、更健康的海鲜零食,凭借“虾先生”等品牌迅速崛起,跃进海鲜零食“新蓝海”。(11月23日《湛江日报》)
11月23日湛江日报介绍了一款充满“海味”的手信——海鲜零食“虾先生”。开袋即食,且在高铁站、机场、特产手信店等随处可见,令这款网红零食迅速抢跑手信“赛道”。
无独有偶,11月22日湛江唯食网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称21日一批湛江特色手信登上2023年广东非遗手信公示名单,分别有淡晒马友鱼、手工生晒腊味、甘浆古法手工红糖、海味鸡仔饼、湛江非遗冰箱贴、造纸体验小套装。
两则新闻,共同指向了一个热词——“湛江手信”。
“手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贽”礼,指手执的礼物。在古汉语中,“信”有信物和人情的意味,广东人重交情言诺,更是将“手贽”提炼为“手信”,指探亲访友随手携带的礼物。明清两代,初交致意、赠别饯行,携带礼物大抵都是各取“土宜”,彰显的是岭南文化的兼容、豁达、讲求务实、不尚浮华。所谓“土宜”,除了各地土产的物质成分之外,还浇铸了生产者和能工巧匠的心血,其中还蕴含着异彩纷呈的美感和深挚的人文情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手信不再仅仅局限于“礼物”,更成为一座城市展示形象、传播文化、推广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今年6月,首届地标广货手信节在广州开幕;9月,中山举办旅游手信评选活动;惠州、汕头、佛山等地近年亦有类似活动推广当地手信。一份手信,不仅表达出送礼者的心意,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座城市对外形象的缩影,展现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印记,因此,让“湛江手信”更有特色、更加出彩,很有必要。
从大数据来看,手信的主要消费对象,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对生活水平要求高,也喜欢高频网购。如果要把“湛江手信”传播得更远,甚至成为打开旅游市场的一枚钥匙,那就不能把手信局限于“线下”。比如“虾先生”,作为食品类手信,就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2015年11月,“虾先生”正式上市,一开始销量并不好。在湛江,虾类屡见不鲜,竞争很大。“虾先生”逆袭的“爆点”来自微信平台,2016年3月,公司调试上线了微信电子商场小程序,销量突然爆发。如今,线上销售渠道占到营业额40%左右,通过线上的发货量每天有几百件,高峰期两三千件。
值得注意的是,手信市场充斥着大量名不副实的“特产”。从一些游客在社交平台上的反馈来看,他们在部分旅游景点外买一些“手信”回来自己收藏或送人,但“货不对板”,最后大呼上当,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轻易尝试买这些所谓的“特产”。一趟旅游回来,两手空空,也就没啥可以和亲人、朋友分享了!对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着力打造“湛江手信”的品牌,让一批优质手信得以“认证”、彰显“地道”、弘扬“匠心”,如此才能保证把最好的、最正宗的手信与游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