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入口候车亭处,村口悬挂着“举人之乡,文化调铭”的牌匾。在村前塘的旁边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字样,旁边还有一块竖着的石头,刻着“止于至善”四个字,文化味十足。调铭村呈扇形坐落于雷城东南边最高山脉仕礼岭脚下,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是雷州市历史文化名村,该村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
耕读传家 科举连连七举人
刚到村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举人文化公园”几个大字,以前这儿也称挹爽门楼,始建于1928年,后遭毁,1995年5月重修。举人文化公园门口有一块石头,写着“雷州孝廉第一村”,让人耳目一新。调铭村党支部书记丁方明介绍,举人文化公园内部的建筑,有楹联、古式旧建筑等,文化气息浓重,虽然目前在修缮升级这个文化公园,但也修旧如旧,保持原样。再往里走,就是“调铭开科”的牌匾悬挂在中间,巍峨鼎立,气势恢宏。旁边镌刻“进士”“文魁”“举人”“亚元”等荣誉。
来到凌云书塾,丁方明介绍,调铭村先祖丁宏猷公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创办凌云书塾。清代从这里走出的举人、贡士、贡生有20余名。
调铭村世代尊师重教,尊老爱贤。《海康县续志》云:“当清朝康熙至嘉庆之际,调铭丁氏,科名鼎盛。”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村。科第连连起,四代七举人。根据该村族谱载,调铭村始祖丁道公于明朝末年自雷州府(现雷州市)淡水社(现东里镇)六斗村至此开基立村,该村在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仅300多人,有7人中举,至清末,科第不绝。200余年来,有80多人考取举人、拔贡、贡生、廪生,担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的达16人,授职九品以上者58人。从《雷州府志》《海康县志》《济宁州志》等史料也证明了这一史实。调铭村因此被号称为“文擎雷阳”“海邑孝廉第一村”。
庚续文化,文脉绵远。丁方明说,调铭村内丁氏习菴公祠设有公祠奖学基金会,每年对村内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学子们进行奖教奖学,鼓励孩子努力上进,继承先祖孜孜求学的精神。
旌表贤哲 朝廷赐建公祠
鉴于调铭村科举连连,人们兴建万山公祠、如显公祠、习庵公祠、第三房公祠。这些公祠创建后主要作为丁氏后裔敬宗祭祖及研读之所。
记者走进万山公祠,门口楹联曰:“文章华国 忠孝传家”。万山公祠分三进三庭。大门用人青石做门框,门前置一对大石鼓,正厅为正殿,左右有侧殿。正屋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公祠门楼、大厅的檐雕有吉祥图案,其神态栩栩如生。
三房公祠联曰:“百年树德万派朝宗”。分三进三庭。大门用人青石做门框,门前置一对大石鼓,正厅为正殿,左右有侧殿。正屋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公祠门楼、大厅的檐雕有吉祥图案,其神态栩栩如生。现状大门只剩大门,二进改作凉亭,正厅有多处匾额,东西庞有昭室、穆室。
习庵公祠,分两进五庭,大门用人青石做门框,门前置一对大石鼓,正厅为正殿,左右有侧殿,东西庞有昭室、穆室。正屋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公祠门楼、大厅、两庞的檐雕绘有吉祥图案,其神态栩栩如生。祠内墙壁绘形绘色。
如显公祠,分三进三庭,一苑(花苑),一阁 (文昌阀 ),一亭 (敬字亭 )。大门用人青石做门框,门前置一对大石鼓,正厅为正殿,左右有侧殿,东西庞有昭室、穆室。正屋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祠内墙壁绘形绘色的壁画渭水访贤、赵吉采樵、祥云瑞鸟、花开富贵等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民居朴实 文化氛围浓厚
我们走在村内的青石路面,依然非常有厚重感,历史的味道又一次迎面而来,就像通过时光隧道穿越百年历史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样。
丁方明告诉记者,村中原有 10 条用青石铺成的大巷,其中横巷 2条,直巷8条。现保存完整下来的有8条,分别为:举人巷、外翰巷、太史巷、石狗巷、万山巷、明经巷、炮楼巷、祥云巷。除赐建的公祠较为雄伟壮观外,古民居以朴实著称。
调铭村一街八巷,道路通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排水顺畅。村外四面向田,环境优美。竹林摇曳,绿草如茵,就如一幅古朴自然、典雅的画卷映入眼帘,秀丽动人。
履泰民居位于石狗巷西侧,两进建筑。硬山顶灰屋面,红砖抹灰墙体,实墙承构架。门匾题“履泰”局部装饰精美。
状元第三间两廊建筑。硬山顶灰屋面,红砖抹灰墙体,实墙承棕构架。门匾题“状元第”,局部装饰精美。对研究当时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太史第三间两廊建筑。硬山顶灰屋面,红砖抹灰墙体,实墙承构架。门匾题“太史第”,局部装饰精美。
外翰第三进建筑,占地面积 627 平方米。硬山顶灰屋面,红砖抹灰墙体,实墙承德构架。门匾题“外翰第”,局部装饰精美。
老支书丁妃农介绍,建于清朝的25座古民居建筑群,坐北向南,面积约 9800 平方米,结构为四合院式。每座宅第结构大同小异,有门楼、厢房、大堂、书斋、花圃、客厅、庭院等,且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壁画修饰,文化气息浓厚。特别是在这些宅第里藏书丰富,古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可惜后毁坏。但从现保存较完好的太史第,外翰第,观察第,广文第,景福,履泰等朴实建筑和历史资料尚可看出当时丁氏家族先祖居官于朝,勤政爱民,为世人称道。
结合生态 打造文化新调风
“调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和近代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名人,有清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从一品京官王梦龄,有清乾隆戊午科解元王定九,有清翰林学编修广东治汉学朴学第一人陈昌齐、有清廉吏山东济宁州县事丁宗洛等历史名人;有禄切知县村、调铭举人村、南田名人村等古村落,以调铭村‘国字号’古村落建设为契机,建设美丽乡村新调风,留住村貌、记住乡愁、讲好村史。”调风镇党委书记陈诚汉向记者介绍,调铭村是一条闻名的举人村,文化底蕴深厚,该村正在规划扩建举人公园,分步实施,深挖文化,与附近的䘵切村、南田村,串珠成链,挖掘古村文化、名人文化,打造成为旅游观光的新亮点、新特色。
据悉,调风镇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陈诚汉说,下步将结合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赤尾村野生荔枝林生态公园,整合调风镇古村落文化等资源,致力打造“千年红荔 生态名村”,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与古村文化、名人文化、特色文化、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其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使之成为雷州文旅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