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五子登科鹅感村

2023-12-20 12:23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记者钟邦国 图/记者张锋锋

在雷州市北和镇东北部,有一条三面山岭环抱,一面河水蜿蜒流过的盆地村庄—鹅感村。村庄坐东向西,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历400多年,人口3000多。2014年,鹅感村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鹅感村被三面山岭环抱。

山环水抱古迹众多

取名鹅感村,自然与鹅有一段不解的缘分。明正德年间,官氏祖先梅岭公为避战乱,从雷城曲街搬迁到鹅感村牛桃岭居住。起初取名那感村。当时梅岭公养一对白鹅,这对白鹅天天下山到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引颈高歌觅食,直到傍晚仍流连忘返,每天都需主人下山去引逐才回家。仿佛冥冥中与此地有缘,故梅岭公搬下山随鹅居住,开基建村,为感谢鹅的恩情于是改名为鹅感村。

鹅感溪发源于调风镇境内,流经南兴、龙门、北和、企水等镇,然后注入北部湾海康港。该溪一年四季碧水盈盈,川流不息。古时它是一条黄金水道,木帆船从海康港能上溯直至龙门镇。安铺、北海的商人经常用木帆船装运陶器、家具、生活日常用品进来鹅感沿河村庄销售。然后又收购当地的农产品运出,舟楫云集,商贸繁荣。

陆路也有一条古道,贯穿雷州半岛南北,南起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的乌石港。沿途经过北和、鹅感、干塘、安榄渡、雷州府,北至湛江,向中原大地延伸。鹅感村老支书官善生说,水陆两路交通便利,鹅感村凭独特地缘,财帛丰厚,生活富足。

数百年来,鹅感村尊师重教,文风盛行,人才辈出。鹅感村出过举人二名,贡生、监生50多人,《雷州志》均有记载。现代后人也不遑多让,建树者数以百计,仅校长就有20多名。

官介,乾隆三十年乙酉科举人,钦赐县官,可惜未上任而逝世。他文笔生辉,墨迹飘香,可惜仅存两副楹联。其一,“愿丰年斗米三钱天子乐民民乐业,庆良夜千金一刻灯花留月月留人 ”。其二,“ 三阳开泰报宗功爼豆周隆合四房贡监生员行三献于十二日,元夜留春逢庆诞鼓钟节奏祝千秋寿富男子贺元宵而百万家”。

“五子登科”的故事在雷州民间流行很广,家喻户晓。官冠、官镐、官侯、官爵、官灞等五兄弟,同为乾隆年间贡生,其中五弟官灞为增武贡生。他兄弟五人一起赴考,名扬雷州半岛。

更令人称许的是,他们兄弟五人的才华博得主考官汪庸中师题赠牌匾“盛世右文兼右武;一家难弟更难兄”给予高度赞赏。尤其是官冠,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打抱不平,深受雷州人民爱戴。

村支书官华聪介绍,村中现存的“藩佐第”“奉政第”“勋德第”“二肯第”“德晖”五座古屋就是乾隆年间父亲官珍公为官元勋、官元廉、官元栋、官元宪、官元恺等五兄弟所建,同时破土动工,震动四方,可想而知当时的财力。

建于乾隆年间的福堂庙,占地面积138平方米,建筑工艺精湛,雄伟壮观,2010年重建。

道光年间,鹅感村建起一座二幢三层绣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二幢楼高各12米,墙体厚1.5米,楼内铺设马路,互相照应,密布炮孔枪眼,楼门有栏柱。该楼是主人闺女居住的地方,亦可作为躲避战乱。清末民初,社会治安混乱,该村又建一座碉楼,作防卫之用,占地面积及建筑规模与绣楼一模一样。

道光二十七年,在离村不远处的山门岭,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南国女宗”官—吴氏节孝御赐牌坊。该牌坊坚固,至今保存完好,牌坊上面留有很多文人墨客的笔迹,是雷州市的名胜古迹之一。     

村东还有一座“明善寺”,乃清末民初达俊禅师所创建。寺中花果满园,风景优美宜人。沿着寺外往东行几里,便是民国二年雷州名人符炳记组织广大富户商人捐资建起的钢筋水泥大桥——仙渡桥,保存完好,使用至今。

鹅感村古迹众多,山清水秀,古朴幽香,令人眷恋难忘。

德晖古屋大体上保存完整。

古民居修复引关注

走在鹅感村的古老青石路上,时光恍惚回到几百年前。一条条青石路被磨得洁净光亮。官善生介绍,全村建有四条大巷,分别为石狗巷、大宗巷、福堂巷、中央巷,四条大巷与众多小巷连接,纵横交叉,全部用青石铺砌而成。

古民居有“藩佐第”“奉政第”“博学第”“外史第”“二肯第”“勋德第”“二尹第”“德晖”“树德”“翰苑”等40多座。记者走进古民居当中规模最大的“藩佐第”,房主是老三官元栋,房屋面积1300平方米,三路布局,以中轴线对称,“三进二厅”,分为五部分:下井庭,照壁,大庭院,客厅,正堂,两侧还有包帘、厢房,一共40多间。三进的顺序依次为顺庆、槐庆、善庆。建筑工艺精湛,雕檐画壁,有山川胜景,奇花异草,喜鹤红梅,狮子企坎,浮雕彩绘,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具有清代的建筑特色。

老支书官善生介绍,2007年前这座屋保存较好,当年8月份该村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损失严重。“藩佐第”的后花园和两边厢房基本倒塌,现在看到的只有当年建筑的三分之二。“一些古民居屹立不倒,至今还能看到,幸亏当时所有古民居的墙基、墙体主要是用青石所建,较耐水泡,否则危矣。”在屋内的墙壁上,清晰可见到2007年的水浸痕迹线超过2米,可想当年水灾之严重。

“勋德第”,主人老大官元勋在海南担任过押粮官,由于面积宽敞,1949年后被用作村中的托儿所。记者走进“二肯第”,眼前一座现代的恢宏建筑耸立在眼前。清代的建筑外形不少地方已穿上“新衣服”。外墙用现代水泥和混凝土修葺一新。官善生介绍,”二肯第”是前几个月刚装修好,花了几十万元。

走入规模恢宏的老四官元宪”奉政第”,恰巧遇到这座古宅正在维修,门口堆放了许多包括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在现场监工的奉政第的后人官扬向记者介绍,因为祖屋年久失修,不少地方摇摇欲坠,他在湛江做生意,”奉政第”后人经商议,决定对祖屋维修。所以买来沙石和建筑维修,也是刚维修不久。“不修复,很快就会坍塌,但我们不懂‘修旧如旧’的技术,只能按照现在的技术去维修。”他如是说道。

老大官元勋的”勋德第”、老五官元恺的”德晖”古屋,大体上保存完整。”二肯第”规模不大,还有后人在此居住,房屋有修补的痕迹,但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德晖”,村民介绍,由于老五是最小的孩子,得到家族的疼爱,用的材料也是最好的,所以保存最好。整座屋雕工精美,特别是门前的两根腰粗石柱子,高度达到二三米,令人惊叹。

来到”翰苑”,门前的照壁高大厚实,如一个充满沧桑的老人静静耸立着思考历史。踏入内屋,大门上的窗花雕工精致细腻,构思独特。屋不大,但总体上保存完好。

记者走到绣花两座碉楼现场看到,两座建筑也坍塌了一部分,我们没能登楼俯瞰村景,有点可惜。

北和镇镇长陈里明说,鹅感村自从2007年百年一遇的洪水发生后,在离鹅感村几公里的地方规划建设了新村庄。现在大部分的村民住在新村,所以对旧村的古民居管理和保护是个问题。目前“奉政第”“二肯第”两座古民居破旧坍塌,不维修确实不行。加之这两座古民居的后人比较多,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进行维修很正常。但如果按照“修旧如旧”的方法来修,会遇到很大难题,一是资金,二是当地没有这方面的修复技术。

北和镇党委委员陈华盛认为,随着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岁月更替,鹅感村的古屋日渐坍塌,一年比一年减少,一些古屋的后人也没有能力去修复,他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关注,加大修复进度。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郑时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