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情怀和志向回来,希望把家乡这一大群人团结起来做点事,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冬日暖阳下,雷州市雷高镇大群村党支部书记朱晋勃带领记者穿梭于村头巷尾,讲述着大群村的蜕变故事,还有他从企业管理人变身村支书的切身体会。
2021年,85后朱晋勃从广州回到大群村,将在外打拼13年所积累的企业管理经验用于乡村发展之上,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盘活村庄产业资源,让村集体经济由负债50多万元到年收入112万元。从此,大群村从“后进村”逆袭成为了“后劲村”。
“归雁”返乡变“头雁”,领飞“大群”走振兴。从个案工作到机制建设,从乡贤回归服务村民到带领党员群众奋战“百千万工程”,这是湛江开展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活案例,也是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培育“农村头雁”的一个典型缩影。湛江市制定《关于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培育“农村头雁”促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方案》,聚焦引回推进“百千万工程”急缺的管理型、技术型、规划型基层头雁人才,通过摸底建库、结对联系、孵化培育、支持保障“四步走”,实行“双交流双考核”机制,推动“归雁”变“头雁”,构建“引回一名乡贤、建强一个支部、发展一项产业、集聚一批人才”链式效应。
盘活集体资源 产业发展“翻盘”
“大群村现任干部共计7人,设有一个党支部,党员共计71人。”说起大群村,朱晋勃如数家珍。“耕地面积6千多亩,林地面积180亩,山塘100亩,海滩虾塘400亩,属丘陵地貌,以种植水稻、甘蔗、菠萝等农作物为主……”
自任职起,他心里就盘算着如何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激活全村5.5平方公里土地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因历史遗留问题,村里180亩的“飞地”虾塘一直没办法供电导致闲置。为了盘活虾塘,提高集体收入,他和村干部多次向雷高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南方电网和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忙,解决了虾塘的通电和经营问题。此后,又通过公开投标方式出租虾塘,年租金达3600元/亩·年,比以前翻了8倍。
针对村内坡地权属分散、利用率较低的现状,朱晋勃和村干部们与村民耐心沟通,把坡地整合成连片,进行规划整理、道路硬底化和通电通水,提高坡地利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再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乡贤回乡投资承包,大群村的坡地承包价格从以前400元/亩·年提升至现在1000元/亩·年,翻了2.5倍,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以往村民会因为水田灌溉问题发生矛盾,朱晋勃运用管理经验推行规范化统一化稻田管理,灌溉、播种、收割均按村党组织安排集中连片进行,村民不用自己到田间去争水抢水,既避免资源浪费又减少群众矛盾,同时也提升了生产效率,一对夫妻可以管理上百亩水田。
如今,大群村约400亩村集体水稻田租金从200元/亩提升至710元/亩,增长3倍之多。虾塘、坡地、稻田主要集体收入从20万提升至112万元,翻了五番。村里虾塘对虾腾跃,连片菠萝飘香,还有香蕉、木瓜、黑山羊……大群村呈现一幅强村富民好光景。
巧用“小积分” 实现变美“大路径”
一路走一路看,大群村屋舍俨然,村道平整干净,绿化青翠自然。村中公告栏上贴出了卫生文明户名单和照片,村民笑容可掬地领着日常用品等奖品。
“我刚回来的时候村道狭窄,家家户户养鸡,村里鸡粪遍地,气味难闻,村里的空地堆满杂物和垃圾,看着心里很难受。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主要是一些村民不自觉,没有维护村里环境的意识。”朱晋勃说道。
乡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事关民生福祉。为了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整治,实现美丽人居环境长效保持,朱晋勃把在车企工作中学到的“4S”模式运用到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了,实行“小积分大变化”房前屋后三包奖励机制。
他把村的卫生区域进行了网格化包片管理,分为6个片区,每位干部联合一位保洁员,对群众门前屋后进行月度评比,对每月评出的30户卫生文明户进行奖励,激发村民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自觉动起来,常态化维护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小积分”机制为大群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坚实的机制基础,有效加强了乡风文明建设,激励了村民群众自治热情,形成了全村共同建设美丽庭院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
如今的大群村家家户户整洁干净,屋前院里整整齐齐地栽种着花草,广场上的榕树高低错落有致,微风拂过,好一幅暖冬里的美景图。
推进基层治理 党群关系一家亲
“朱书记好!”“朱书记,饭吃了没?”一路上,村民看到朱晋勃,纷纷迎上前打招呼。
“以前村民都不敢叫我。”朱晋勃介绍道。刚回来时村里赌博风气盛行,许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不务正业。为了整治赌博风气,他直接带人去把赌桌给砸了。“见一次砸一次,绝不手软!”
赌博陋习被端掉后,村支部引导村民在业余时间组成了舞狮队、广场舞队等,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村庄氛围大不同。有曾经赌博的村民外出创业回来,特意跑来感谢朱晋勃:“如果不是你,我还在村里混日子呢。”这也让朱晋勃十分感触与感动。
为了改善村老人活动条件与环境,朱晋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动建成大群村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棋牌、电视、空调、厨房等生活娱乐设备,不仅为村内老人提供了免费休闲娱乐好去处,也让老人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浓浓的关怀和温暖,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群众电话一来,不管白天黑夜,朱晋勃都有呼必应、跑前跑后,逐渐建立起了威信和信任。“群众信服,工作就好干了。”朱晋勃说道,“当干部的不能等群众来找,要当好群众的勤务员。村里无论大小事情,我们都公开给群众看,接受群众的监督。”
在朱晋勃的带领下,大群村党务村务坚持“四议两公开”,不仅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也提高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成功打造了一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归雁”变“头雁” 乡贤聚力助乡兴
作为大群村的优秀乡贤,朱晋勃在广州有车有房,孩子也在广州念书,为何放弃高薪的高企职位,举家返乡当村支书呢?
“人生的价值观不只是要钱,还有反哺家乡的情怀。”谈及回乡初衷,朱晋勃直言,“每一个喝着家乡水长大的人,都渴望回到家乡,只是需要契机。”
朱晋勃正是在组织的召唤下,在群众的期盼中,挑起了大群村乡村振兴的重任。
投身故里后的朱晋勃还筑巢引凤,引回了党员乡贤利用闲置宅基地办起大群手工厂。“工人们基本上都是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动力。”朱晋勃介绍说,“不仅有产业,最主要是提供不少就业岗位,让留在村里的人又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一举两得。”
据了解,一次性手套加工厂能提供500个用工岗位,旺季时每月工资达6000多元,淡季也有2000多元。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更好了。
为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朱晋勃牵头成立大群村乡贤理事会,吸收了村内成功商人、创业能手、贤老、族老、党员、退休干部和退休干部等组建乡贤理事会,利用乡贤的资源力量推动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和村内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助推大群村的发展。朱晋勃说,乡贤力量也是乡村基层治理的一把“金钥匙”。
“谁来建设村庄、怎么建设村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解答好的一道题目。朱晋勃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喊”更多有情怀的乡贤回家,把后备村干部培养起来,“一群人”共同为乡村发展汇集智力、动力与活力。湛江市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发展主题教育成果,凝心聚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扎实成效,造福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