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微光”汇聚起振兴乡村教育的“火炬”,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目前,我市教育系统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深入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推动市县教育系统人才驻点下沉,向典型镇内学校开展驻点帮扶。12月25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首批选派的14名市县重点学校优秀管理干部、优秀教师,已经全部到位驻点学校。市教育局将持续推动派出单位与受援地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长期交流合作。
驻点帮扶:倾心育人扶志,点亮乡村希望
驻点在徐闻县角尾乡角尾中学的湛江市第二中学海东中学副校长张先竹说:“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是我市开展百千万工程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让乡镇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成果,我能参与其中,立足岗位作贡献,实属有幸。”
张先竹来自重庆,从大山里的小县城考上西南大学,毕业后来到湛江。即使走出大山,张先竹也时刻关心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他的双胞胎弟弟本来一直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今年6月去了重庆最困难的乡村挂职第一书记,并且一干至少两年。成长经历和弟弟的抉择让张先竹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发挥学科教学和行政管理专长,反哺乡村,助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经过简单考虑,张先竹向组织报告:“我愿意到基层去!”
张先竹认为,提升基层学校水平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自己在挂点工作中要求真务实,不能急功近利。到了驻点学校后,将尽快熟悉学校、熟悉分管领域工作,虚心向同事、前辈请教,同时借助市教育局、二中集团的力量,设法争取各方更多的支持。要自制耐心做好教学工作,教好学生,同时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
以选派干部为桥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想镇村流动
12月15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全市“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干部驻点动员部署会,传达省、市“百千万工程”有关精神,对干部驻点交流工作进行动员和布置。此次“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选派干部向典型镇内学校开展驻点帮扶,通过市、县、镇、村四级教育系统协同联动,贯通挂点联系工作机制,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校采取“一校一策”分类指导,通过点上示范、逐步推进、整体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建设的典型引领作用,聚焦“打造典型县镇村”重点任务,重点支持1个典型县、8个镇和60个典型村的典型打造。
此次行动坚持四级协同联动抓乡村振兴,从湛江市教育局选派1名教育经验丰富的干部驻点雷州市龙门镇担任工作队长统筹协调市直学校驻点工作,从市直学校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和教学教研能力突出教师到各典型镇、特色镇内中学驻点,从县直学校选派干部到典型镇、特色镇中心小学驻点,组建上下贯通的教育系统工作专班。
相关工作方案还要求,要进一步做好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工作,构建由“专、兼职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乡村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同研共进。加大送教送培工作力度,力争每一年度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不少于800次,面向基层乡镇开展讲座讲学、送教送培活动不少于100场次。通过加强挂点教研工作,推动线下学科教研工作在全市典型县镇村的全覆盖。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通过选派干部为桥梁,将有效推动市县两级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教研理念等向镇村流动,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形成合力、同频共振,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和典型县镇村创建工作,发挥“教育振兴乡村”作用。
打好教育帮扶“组合拳”,激发乡村教育发展“内驱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坚持通过大力度改革、大手笔投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今年以来,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借助省、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东风,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锻造教师人才队伍,横向破除教师职业壁垒,纵向打破教师成长天花板,努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小切口”改革推动教育质量大提升,为我市开展好“百千万工程”贡献教育力量。
发掘“夕阳”余热,深入落实“银龄讲学”计划,招募100名师德高尚、身体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到镇村学校任教,为退休教师搭建“老有所为”平台,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优秀师资薄弱问题。
培强“中坚”骨干,储备“百名”高素质基层校长种子人才,精心挑选132名市直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和教师建立了后备干部库,并针对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办学治校能力水平。目前,已有6位优秀中层干部、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引领基层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教育与市县教育同频共振、均衡发展。
打造城乡“教学研修共同体”,32个主讲端学校与79个助讲端学校组成共同体,构建“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托“云教研”同研共进,培养了3950乡村骨干教师,促进了乡村课堂质量的全面提升。
横向破除人才交流壁垒,推动“万名”教师交流轮岗激发活力,持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采取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方式,使城乡教师“流”起来,优质资源“动”起来。近年来,全市近万名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支教,有效地缓解乡村和薄弱学校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员问题。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持续深入开展驻点帮扶工作,确保“真驻实干”,切实解决驻点学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地为各驻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问诊把脉,用不懈努力叩开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