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正在召开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紧贴民生热点,聚焦“一老一小”问题,积极提出建议,托起更多老人和孩子稳稳的幸福。
发展社区养老 加快长者食堂建设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百姓生活中最基础的大事。但完成上下楼、买菜、烹饪、饭后清洗锅碗瓢盆等这些步骤,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却并非易事。特别是留守、孤寡、高龄、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问题就变成了难事。
建设优质的“长者食堂”,不仅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经过前期调研,市政协委员黄生了解到,为解决孤寡、空巢、独居老人等群体“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湛江各县市区目前正在不断探索新型的“长者食堂”运营模式。但整体建设仍在探索起步阶段,数量少,配套等也有待完善。
因此,黄生建议可以按照“政府搭台建设、慈善企业资助、社区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运营”的发展模式,全力推进“长者食堂”建设。进一步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他认为,可以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易到难、量力而行的工作策略,重点补齐农村、远郊等地区老年助餐服务短板。探索“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送餐、助餐”的网络化助餐服务体系,通过下设多个配餐、就餐点,延伸“长者饭堂”供应链和强化二次配送功能。
为更好发挥“长者饭堂”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重要作用,黄生还建议在县、镇、村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设置配餐、就餐点,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同时,深化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各镇(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服务质量,增强养老服务公益性、基础性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助餐服务、医养康养、巡访关爱、智慧助老等需求,提高湛江市基本养老服务成色。
在建设食堂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黄生强调要规范发展加强服务,要严守安全底线,建立覆盖食品采购、加工、配送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和索票索证制度,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减轻生育负担 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近年来,面对人口增长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生育政策在不断调整,“三孩”生育政策应运而生。但普通家庭的年轻夫妻往往在家庭和工作中难以两全,0—3岁幼儿的照顾常常需要寻求专门的托育园支持。
市政协委员王联红经调研发现,湛江已备案的托育机构,由于多种原因,存在费用高昂、管理不规范、缺乏系统化的专业支持、保育照护质量不高的问题。婴幼儿入托难、入托贵成为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育儿难题。
在王联红看来,要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应该增加托育服务供给。针对湛江现有托育机构供给不平衡情况,她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启动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和托育建设专项工程,建立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她认为应该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普惠专业托育服务机构,激发普惠托育机构的办托活力,多渠道缓解婴幼儿“托育难”问题,实现“幼有所育”,推动我市普惠托育事业健康发展。
王联红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管理托育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优化整合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分层分类设置不同托幼服务、不同托育模式的服务标准、准入门槛以及监管标准。要出台优惠倾斜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教育津贴等鼓励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兴办托幼服务机构,承担社会育儿责任。
她建议要以“扩大普惠托幼规模、优化服务供给结构”为目标,多渠道增加普惠托位供给。通过公建公营、公建国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结构,真正建立价格可接受、服务方便可及、安全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场地问题是制约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财政没有大幅增加投入的前提下,仅靠社会力量无法解决托育服务场地成本难控制、空间难寻找、设施难达标、空置难承受等问题。”因此,王联红建议将普惠托育服务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民生工程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支持其发展的常态化经费投入机制。
她提出,在新建小区,严格落实托育机构配套建设的标准要求,推动托育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为社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预留发展空间。在已建成小区,要建立场地资源协调机制,将闲置场地转化为托育服务场所提供经费支持。推动用人单位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机构建设和运营,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兴办托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