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素有“中国跳水之乡”之美誉。陈丽霞、劳丽诗、何冲、何超、全红婵等跳水冠军的接连诞生,让湛江这座体育旅游文化城市名声大噪。“要充分利用湛江的体育优势,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今年两会,多位市政协委员振臂呼吁。
1月27日,2024年全国少年儿童跳水冠军赛(D区)在我市举行。 记者 张锋锋 摄
打造湛江市体育文化地标 推动体育旅游文化发展
“湛江市沿海地区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是游览健身、避暑疗养、身心愉悦、陶冶情操的理想旅游地,海岛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潜力很大。”市政协委员陈德华说,湛江海洋水域发达,海湾众多,海面可开展帆船帆板、冲浪、游艇邮轮、龙舟等体育旅游项目;海下可进行海底探险,海底潜水观光等体育旅游项目。
他指出,湛江跳水冠军云集,近年来人才辈出,自带网红体质,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效果越发明显,无形中为我市塑造出体育强市的正面形象。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渐加强,逐渐追求更舒适的旅游体验和更高端的旅游服务。都市的喧嚣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不断寻求放松自己的体育方式,集休闲、生态、疗养的海洋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体育旅游文化业发展前景广阔。
陈德华建议,要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旅游文化,科学规划,重点挖掘,在体育冠军文化上做文章。要合理保护湛江市现有的特色海洋体育旅游文化,加大对湛江市独具特色的海洋体育旅游文化的保护力度,在政策、资金、发展空间,对外宣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线下举办由历届奥运跳水冠军组成的体育文化专题活动,线上直播宣传。
“建议打造湛江市体育文化地标,建造并打造体育文化历史展览馆,记载并宣传对我市体育事业有贡献的光辉人物,将湛江的体育文化推广出去。”陈德华还建议,要将体育旅游文化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点串联成线,打造有影响力,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塑造湛江特色品牌。打造全域旅游小程序,有规划、科学地引导旅客。游客通过扫一扫高铁站出口、高速出口和湛江国际机场等的二维码迅速了解旅游热点,做好湛江式服务。
多管齐下 加快我市体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湛江以文旅融合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融入体旅的产业链,取得了明显成效。
“应该深入挖掘体育与旅游融合的可利用资源,创新模式,推动城乡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杨柳荣表示,我市尚未建立体旅融合发展产业规划,以“休闲体育+城乡旅游”融合业态的产业综合体较少。
杨柳荣说,应该转变思维,树立城乡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休闲体育是体旅综合体的灵魂,乡村旅游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乡村旅游、休闲体育二个要素形成的综合体,要处理好城乡体旅综合体与体旅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使体旅产业综合体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要加强政策的引导,使体旅产业综合体发展成为具有朝气、活力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土地流转机制,大力鼓励开发以山地、水资源及传统体育为主导的体旅产业综合体建设,特别海岛资源为主体的体旅产业综合体建设。加大对参与主体的政策开放力度。鼓励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参与,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组建体育旅游投资公司,以体旅综合体项目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进而降低融资难度。同时,构建体旅产业发展融资平台,解决产业融资难题。
“要促进体旅要素融合,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体旅。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避免体育旅游产业同质化的基本路径,需要把握体育旅游产业内涵,实现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杨柳荣建议,要充分挖掘区域休闲体育资源,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加快“体旅融合”进程,构筑以优质体育休闲文化为内涵的新型旅游产业。整合各类体育资源,提升体育旅游的品牌价值,打造具有山地特色、户外品牌突出的体旅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