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赤坎文旅火热“出圈”的非遗“人才密码”

2024-02-28 22:05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记者 林宇云 通讯员 陈秋艳

“始建于宋代的古商埠赤坎,面临南海,盛产鱼虾。海味鸡仔饼正是来源于大海的恩赐,以湛江特产海味虾米为主要馅料,需要经过选料、炮制、拌馅、搓皮、成型、烤饼六大工序精制而成......”

制作海味鸡仔饼。 通讯员供图

在赤坎老街非遗工坊海味鸡仔饼摊位前,非遗人才钟翠娟、钟广精详细地给游客介绍着海味鸡仔饼的传承历史和制作过程。小朋友们挤着小脑袋争先上前体验制作,四川乐山前来游玩的宋女士则是喜滋滋地拎满了大包小包海味鸡仔饼礼盒。仅是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海味鸡仔饼非遗手信礼盒售出7200盒,销售额达180万元。

近年来,赤坎区以非遗文化为内核,以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旅游为引擎,解锁了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催生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入挖掘,寻才有路径

“湛江木偶戏历史悠久,但在文化生活呈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木偶表演艺术出现观众减少的颓势,然而比无人喝彩更严峻的是无人传承,传承人难觅,木偶制作技艺随时面临着消亡的风险。”赤坎区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湛江木偶戏是全国唯一一个集粤剧、粤西白戏、厓歌、黎戏、鬼仔戏五戏同台的传统民间艺术,于2021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湛江木偶戏演出市场开始下滑,观众越来越少,木偶戏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为了挽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坎区把湛江木偶戏列为打造古商埠文化特色品牌,组织文博专家积极开展湛江木偶戏的普查调研工作,对现有的及不断深入挖掘整理的湛江市木偶戏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木偶戏资源数字库,寻访当地木偶戏传承人,已将11名木偶戏传承人纳入非遗人才库。

目前,赤坎区成功申报非遗项目15项,认定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名。根据非遗项目和申报级别,分类别构建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信息采集,为非遗人才引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扶持,技艺有传承

如何让重新焕发活力的古商埠也拥有“活起来的文化”?为助力区域内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活化、传承,赤坎区出台首个综合性人才专项政策,明确区财政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对新认定的传承人发放补助,提高传承人授徒传承的积极性。

有扶持,更要有平台。除了侧重加大资金扶持,赤坎区还实施“高手在民间”孵化计划,积极搭建非遗人才展示平台、创设非遗人才交流平台,以此吸引、培育更多年轻人学艺成才。龙年春节假期期间,赤坎区以“点亮赤坎 闪耀新春”为主题,举办2024年春节系列活动,其中非遗展演吸引无数外地游客驻足。“今天观看非遗展演后才知道我们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也让我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一位来自广西的游客说道。

调顺网龙。 通讯员供图

调顺网龙走进校园。 通讯员供图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调顺网龙在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方面也有一套巧办法。在政府支持下,调顺网龙走进校园,把非遗传承和保护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湛江市第十九中学建立传承基地,正式成立调顺网龙培训班,编写《调顺网龙艺术培训教材》,建立校园网龙队,重点推广、精准传授。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舞龙队员200余人,并在众多比赛中斩获奖项,其中包括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金奖等。

“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育,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另一方面依赖于核心传承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非遗文化才有活下去的可能。”2022年认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黄志明是调顺网龙的第七代传承人,这位90后退伍归来的新一代传承人,在赤坎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巧妙借助自媒体、短视频等方式提高调顺网龙的知名度,推送1408条视频,总浏览量超2960万人次,成功招募近30人入队。

产才融合,致富有门路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赤坎加快发展必须抓住的难得机遇,也是当前人才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赤坎区大力开展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着力扶持培养一批非遗文化传承能人,在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农业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中作出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对接。

文创,正是新时代非遗传承的新形式。但赤坎区很多非遗项目因为缺乏足够的科普和曝光,被湮没在历史的角落里无人问津。老街文旅火“出圈”后,赤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赤坎老街积极开展政策宣讲,送上创业政策“大礼包”,一批新兴文艺创业青年嗅到了商机,纷纷聚集在赤坎这一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有效推动非遗技艺走向“新生代”,走出“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新路子。

2023年6月,赤坎区省级非遗“湛江干鱼制作技艺”项目参加2023“魅力湛江,水产领先”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

“与其他传统农业企业不同的是,海丰水产有限公司不仅在制作技艺上创新,在品牌打造上还融入了非遗元素,我们的包装礼盒箱中都印有渔家记忆的图案,也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色,逐渐成了游客伴手礼的最佳选择,成为了能够带回家的‘赤坎非遗记忆’,这也是非遗文化的一种推广。”预制菜发展东风正劲时,“湛江干鱼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黄伟军紧跟市场风向,在祖辈传承的干鱼传统制作技艺上大胆创新,推出粤西独有的“一夜埕”腌制鱼干。

为了让非遗项目走向大市场,黄伟军探路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改变原先家庭作坊式经营,创办了广东湛江海丰水产有限公司和湛江调顺渔家文化食品有限公司。“调顺渔家”迄今已开设了12家品牌直营专卖店,并且在天猫、京东、微信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都设有品牌旗舰店,月销售额高达300万元,真正将非遗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非遗资源的“厚家底”转化为赤坎发展的“强动力”。

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黄梦秋
值班编委:梁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