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新华网拍湛江红树林 为何引用苏东坡这首诗?

2024-03-02 09:32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记者张永幸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2月29日,新华网制作的环境纪实类专题片《绿染中国》第四集“海上绿色长城”上线播出。在镜头对准湛江红树林壮美画面之前,专题片片头特意引用了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专题片片头引用了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诗句用白话文翻译为: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群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红树林渐入暮色之中。

在引用苏轼这首诗后,专题片带着神秘的口吻向观众揭秘:

“苏轼(在渡海前)究竟看到了什么?今天,文学鉴赏者从中品味出‘夜色’的隐喻,植物学家们却判断出,被晚潮淹没的‘青林’,正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一类植物——红树林。”

专题片中的湛江红树林画面。

苏轼这首诗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他和红树林有哪些不解之缘?

1097年,苏轼离开惠州,一路南行来到雷州半岛。在雷州,他见到了贬至雷州的苏辙。兄弟相见,百感交集。苏辙陪哥哥来到徐闻递角场,准备渡海。

如今已经被海堤围拢起来、种植着红树林的徐闻递角场,在北宋年间是有名的交通要塞。当年苏轼途经此地,在渡过琼州海峡之前,想必是平生第一次见到“青林”,雷州半岛的红树林。

这是“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与千百年来守护海岸的红树林的伟大邂逅。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的苏轼,看到在“卷起千堆雪”的惊涛中依旧傲然挺立的“青林”,也许是惺惺相惜之感吧。

1097年6月11日夜,苏轼抵达海南岛澄迈县,后历经辗转,住在赵梦得宅院,从此与赵梦得结下深厚友谊。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1100年4月底,宋徽宗下诏书,苏轼以琼州别驾的官职移廉州安置。接到诏书,苏轼6月10日离开儋州,在澄迈落脚。

来时澄迈,去时澄迈,苏轼神伤,看到海岸上潮起潮落、青林依旧,他遂吟诵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澄迈县通潮阁遗址(2002年)。李幸璜 摄

苏轼没有留下这首诗的手稿,但他在1100年6月13日写给赵梦得的手札流传至今。这是苏轼在海南3年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

苏轼《渡海帖》写道“庶几得于海康(雷州)相遇”。

此札被称为《渡海帖》,苏轼希望两人能在海康(雷州)相遇。写完这通手札后的第七天,苏轼再一次渡海,他从澄迈上船,在徐闻递角场登陆,结束了平生最后一次贬谪。

徐闻大汉三墩一带红树林。 记者 张锋锋 摄

也许在徐闻递角场乘船上岸时,再次看到潮水中郁郁葱葱的“老朋友”时,回想起海南三年风雨兼程,苏轼在桴船上一路吟诵“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后,又不禁吟咏起几天前写下的诗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郑时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心动公交站”亮相港城 打造湛江文旅新名片
  • 雷高镇扶柳村:“一心五组团”构建乡村振兴新典范
  • 湛江经开区举行大型招聘会
  • 徐闻干部职工喜迎“五一”  “趣”享运动
  • 赤坎区开展宣教活动
  • 美好生活 逐梦赤坎!“五一”假期文旅活动“花样”翻新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