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畅游东海岛海域。 记者张锋锋 摄
初春的雷州湾海域,洋流温暖而平缓。在湛蓝的海水中远远露出几个灰白、粉白的脊背,原来是一群中华白海豚正嬉戏而来……近日,中华白海豚如约而至“打卡”雷州湾。
最新监测显示,雷州湾白海豚种群稳定壮大,新生的小海豚不断出现。这背后离不开湛江市政府部门、企业、环保人士的共同努力。
美丽的粉海豚活跃在湛江海域。 记者张锋锋 摄
中华白海豚结伴而行。 通讯员郑锐强 摄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情况代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被环保学家视为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白海豚出现的频次提高,族群数量扩大,可以从侧面说明当地的水质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乃至不断变好。
遂溪草潭红树林鹭鸟翔集。 记者李波 摄
据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湛江湾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仅次于珠江口,在全国处于第二位。2005年,中国权威鲸豚研究专家周开亚对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考察,确定雷州湾是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十分重要的栖息地。2007年,湛江市政府建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闻角尾乡合水线。记者李嘉斌 摄
中华白海豚对生活海域水质要求较高,随着湛江市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珍稀动植物在此“安家”。漫步赤坎滨湖湿地公园可以看到,不少白鹭在此聚集栖息,湖心沙岛成了白鹭嬉戏觅食的乐园,观鸟爱好者的望远镜、长焦相机时而对着在丛中栖息的白鹭群。
赤坎金沙湾景区游人如织。 记者张锋锋 摄
白海豚“青壮年”成主体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定居性物种,属于鲸类海豚科。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深不超过30米的河口海域,成年个体长2-3.5米,主要以中上层鱼类为食。它们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一旦它们选择在某片海域安家,就会季节性地出现在这片海域,特别是冬季和春季,海豚出现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每年春季中华白海豚都会带着小海豚回到雷州湾。
据了解,近年来,湛江加大海上监管巡护力度、落实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宣传,雷州湾白海豚种群稳定壮大,“青壮年”成为主体。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鲸豚类专家、高级实验师徐信荣已跟踪研究中华白海豚二十多年。他曾追随中华白海豚的足迹在雷州、廉江、吴川、徐闻等地乘船出海研究,对雷州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如数家珍。
如何更好促进雷州湾白海豚种群复种?徐信荣建议,湛江要注重城市发展与海洋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建设海上项目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严格禁止非法渔具使用,为中华白海豚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中华白海豚的认识,引导市民和游客学习海洋知识、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建设海洋公园,利用好“海上大熊猫”活名片,规划生态、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打造有序规范的生态旅游景点。
硇洲黑石滩吸引游客游玩。 记者郎树臣 摄
深海养殖植入智慧“芯片”
广东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新型智能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2号”在雷州覃斗镇流沙港下水投产;集饲料生产、生物药物、装备制造、休闲渔业等多行业于一体的水产产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湛江的海水养殖由“浅蓝”走向“深蓝”。
随着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落成,智能海洋装备、海洋绿色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智慧渔业、融合发展等5个研究中心,为深海养殖植入了智慧“芯片”。
徐闻南极村艺术家部落的灯塔图书馆。 记者李嘉斌 摄
漫步海边椰林。 记者李嘉斌 摄
据了解,湛江目前加快建设东海岛、流沙湾等现代化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恒燚一号”“海塔一号”“湛江湾一号”等新型深远海养殖平台,推进蓝水海洋渔业装备制造基地、国际水产城、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发展蓝色金融,健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湛江日报、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