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让“碳中和”科普更生动

2024-03-10 08:2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无涯

3月5日至6日,“守护蔚蓝天,共创新生态”红树林生态体验营在湛江举办。(3月9日《湛江日报》)

近日,一场红树林生态体验营在湛江举办。体验营里有生态公开课、湿地秘境、生态之夜等诸多项目,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其对“碳中和”的直观展示——“本次活动经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算共排放温室气体55吨二氧化碳当量,并由SEE基金会贡献其持有的‘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VCS+CCB双标准的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中和,实现了湛江红树林为其科普活动的碳中和。”

根据网上资料定义,“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光看这个定义,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太好懂,但通过红树林生态体验营活动,却能让“碳中和”变得直观起来。笔者认为,这才是这场科普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其实,“碳中和”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为什么红树林能为其科普活动实现碳中和?众所周知,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暴潮、保护堤岸、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科学研究等重要作用。近年,红树林还因具有固碳、储碳的重要生态功能而成为人们关注的“蓝碳”网红。研究表明,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的红树林,其固碳量却占全球总固碳量的5%。红树林如此高的固碳能力,主要缘于两大奥秘:其一,红树林具有高生产力,其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藏速率;其二,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了大量外源性碳,被固定并快速沉积在地下部分。“开源节流”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海岸带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也正因如此,它才能为自己的科普活动“卖单”。

又比如近期热火朝天开展的植树活动。据媒体报道,一棵树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10公斤。因此可以说,我们每种一棵树,就是一种碳中和的行为。全民植树,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法定义务,也为创新推动实现碳中和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保事业释放巨大的能量。日前,“广东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广东人的幸福,说了要算“树”》的文章,除了介绍种树的“好意头”,还突出了“造绿为民、以绿养心、点绿成金”的丰富内涵。过去,湛江日报也曾刊发题为《加绿减碳,绿色湛钢的特别算“树”题》的报道,说的是钢厂将项目节能降碳成效“换算”成植树的棵数。比如光伏(一期)年发电约5281万千瓦时,节能降碳等效于植树92万棵;高炉煤气回收约127亿立方米,节能降碳等效于植树8亿棵。这又何尝不是展示湛江为“碳中和”努力的生动缩影。

我们应该从这次红树林生态体验营中得到启发,努力让“碳中和”科普更生动,让“碳中和”的故事更好懂,让广大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碳中和”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努力可为。尤其是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多创作碳中和科普动画,从低碳建筑、穿衣、饮食、家居等方方面面,讲好“我与碳中和”“红树林与碳中和”的故事。

编辑:梁海飞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5月2日起“搬家”——市民就诊别跑错了
  • 美好生活 逐梦赤坎!“五一”假期文旅活动“花样”翻新
  • 廉江市推出系列主题活动  带你沉浸式玩转“五月廉江”
  • 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行动
  • 雷州:加快挖掘新质生产力 开启能源产业新篇章
  • 吴川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精彩上演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