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部署会议召开,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部署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重点任务,精准发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会上,《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谋篇布局,部署引才“数量倍增”、育才“能量提升”、聚才“容量扩充”、用才“力量聚合”、留才“质量优化”五大行动,推出20条具体措施,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聚力突破点,持续夯实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湛江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实施“五大行动”
引育用留全链条全方位发力
近年来,湛江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扎实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开展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本次会议的召开以及《行动方案》的出台,正式掀开人才工作提质年的序幕,为湛江开拓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注入人才智力新动能。
根据《行动方案》,湛江将瞄准引育用留全链条关键环节,实施五大行动,即引才“数量倍增”行动、育才“能量提升”行动、聚才“容量扩充”行动、用才“力量聚合”行动、留才“质量优化”行动,着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持续增强人才集聚效应。
《行动方案》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关注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大力统筹推动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支人才队伍齐头并进,大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
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加大选调生招录工作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着眼社会治理培育“头雁”人才,建立“兵支书、致富能手支书、优秀大学毕业生支书”等优秀后备干部库……湛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推动建设区域人才集聚中心、创新中心,湛江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推动。围绕五大行动,《行动方案》明确“路线图”,细化20条重点任务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列出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聚力将人才工作提质年“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20条不同措施落地,旨在服务同一个目标,推动湛江人才工作链条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记者 欧阳泽 摄
聚焦三大发力点
以高素质人才
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我省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再度聚焦高质量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湛江人才工作如何提质增效,将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根据《行动方案》,湛江将聚焦三大发力点做强人才支撑。
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产业创新人才集聚
湛江着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互促,大力打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组合拳。
在引才“数量倍增”行动中,《行动方案》提出聚焦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四绿一蓝”等支柱产业,突出制造业当家,围绕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储备。同时通过深化实施产业人才“领航计划”“揭榜挂帅”等项目,靶向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围绕做好海洋产业文章,《行动方案》明确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围绕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引进培养一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打造一批产业人才集聚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一批技术成果转化。
《行动方案》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加强市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建设,加快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规模和质量,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聚焦“头号工程”,强化“百千万工程”人才支撑
2023年以来,我省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围绕服务“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实施“推动乡贤能人返乡创业赋能”“着眼社会治理培育基层‘头雁’人才”“着眼乡村振兴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等任务,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根据《行动方案》,湛江将完善县镇村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机制,通过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形式,引回一批外出党员、企业家、技术人才,带回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和企业。通过建立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库,推行“双交流双考核”机制,培养基层“头雁”人才。推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采取送教下乡、田间课堂等方式,分级分类对电商经营者、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开展培训,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聚焦民生福祉,建强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教育领域,《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180个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突出引领帮扶,通过三年一周期建设,力争每个工作室指导6至8名学员成为市级及以上骨干,其中2至3名为乡村学校教师(校长)。
在医疗卫生领域,推动实施县级人民医院专科培训、全科医学诊疗技能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基层护理技能提升培训、乡村医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层卫生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每年至少培训550人。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学科带头人刘华锋(右一)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工作。
打好三套组合拳
谋新突破打造人才向往之地
《行动方案》提出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将人才工作全链条各环节统筹起来、贯通起来、衔接起来系统推进落实,同时立足湛江当下和未来、优势与短板谋创新求突破,打好三套组合拳。
“补短板+提质量”,不断打通人才工作堵点难点
瞄准制约人才工作的难点堵点问题,《行动方案》既有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又有解决问题的创新举措。
针对全市目前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行动方案》除了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还提出“对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表现突出的单位,可酌情下达一定专项周转编制给予支持鼓励”“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人才引进保障力度。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角度看,湛江在以往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打破事权限制开展校地科技创新合作、打破层级制约整合资源促进专家人才“上山下乡”,探索搭建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平台,探索校企新学科共建、建设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地,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外部引+内部育”,促进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
湛江是人口大市、科教大市,拥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省重点实验室。如何把“大宝藏”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行动方案》在提出大力招才引智措施的同时,着重强调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升级。
一方面,大力做好引才文章。比如,聚焦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制定引进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目标任务,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提供优秀青年人才储备。
另一方面,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坚持供需对接,着眼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着力调动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行业指导、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构建专业体系。
“硬条件+软服务”,推动保障体系迭代升级
必要的平台、待遇、补贴等“硬条件”保障,以及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尊重支持、安居服务等“软服务”,都是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硬条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构筑集聚一流人才的平台载体,健全市县联动、多元化的人才资金投入机制,提升人才竞争力。如大力建设人才创新孵化平台,高标准建设湛江国家高新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鹏城实验室湛江基地以及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粤西数谷”大数据产业园等平台,提升平台(基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引培能力。
在“软服务”方面,《行动方案》聚焦赋能松绑、服务保障,着力构建高效务实人才服务机制。深化开展“十链百场千企”活动,围绕“十条产业链”,举办“百场人才活动”,服务“一千家企业”;从健全人才卡服务保障制度、健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开展“千干访万才,汇智促发展”活动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聚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生态圈。
拥有人才,方能成就未来。湛江市开展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就是把“视人才为珍宝”谋在新处、干在深处、成在实处,在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上竞标争先、善作善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专家解读
发展靠人才 振兴靠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玉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广东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力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湛江正在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在此背景下,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部署会议召开,发布了《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方案》,围绕人才引、育、聚、用、留等关键环节,科学部署了五大行动,呈现出聚焦领域实、人才对象广、人才工作链条全、政策和服务举措多的特征,必将进一步强化支撑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力量。
方向既定,思路清楚,关键在抓落实。这不仅需要党委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更需要具备行动的勇气、智慧和魄力,不断攻坚克难,有效打破人才工作推进中的事权限制、层级障碍、行政壁垒和区域界线,切实取得实效。同时,跟踪考核机制也必不可少,要压实责任,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政策及措施。
会议让我感受到了湛江对人才的重视和关爱,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也深刻认识到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为湛江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推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为湛江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作出自己的贡献。 (整理/记者林艳芳)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陈红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那么,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来源于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主要来源于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智慧,也就是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人的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湛江人才工作指明了科学方向。
湛江大力开展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将有利于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聚焦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造就湛江紧缺型人才;深入实施产业人才“领航计划”“揭榜挂帅”等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靶向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企业家,造就一批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要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大环境,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吸引广大优质资本和高素质人才到湛江投资创业,使更多的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湛江所用,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 (整理/记者林艳芳)
评论员文章
让更多“千里马”在湛江竞相奔腾
湛江日报评论员
“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一地发展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3月25日,我市召开会议,部署开展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落子”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开拓创新发展“新赛道”注入澎湃动力。
如此“落子”,考量几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才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市委部署实施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就是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加快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培养,大幅提高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得人才者,得竞争力、得创新力!
求贤若渴,皆因人才难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带动甚至“空降”一个产业也绝非夸张。近年来,湛江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一将难求”,仍然是不少行业、企业欲“更上层楼”而不得的一声嗟叹。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湛江靠什么?
湛江是人口大市,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26.08%,排名全省第二,人力资源具有后发优势;湛江也是科教大市,拥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省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是我们的“大宝藏”。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就是打开从人口大市通往人才强市那扇门的一把“金钥匙”。实施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是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是立足湛江城市定位及奋进目标,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中心、创新中心的强力抓手。
根据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方案,我市将聚焦科技创新、产才衔接,实施引才“数量倍增”行动;聚焦自主培养、均衡发展,实施育才“能量提升”行动;聚焦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实施聚才“容量扩充”行动;聚焦多方协同、融合共进,实施用才“力量聚合”行动;聚焦赋能松绑、服务保障,实施留才“质量优化”行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不仅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还要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展示出湛江以“大人才观”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的信心决心。
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干”。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很多城市不乏“诱人”的规划和政策,却往往在推动落地上难以精益求精,在细节优化上“欠些火候”,最终陷入“引才容易留才难”“育才不易又出走”等困境。只有迅速行动起来,不折不扣落实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部署,把全局层面、战略层面的“大写意”,雕刻为各地各行业实打实做好人才工作的“工笔画”,“千里马”在湛江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才会渐次展开。
创新引领的湛江,渴求人才;包容开放的湛江,呼唤人才;精彩筑梦的湛江,成就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聪明才智在红土地上充分涌流,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乐章一定会更加恢宏嘹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